这十年是中国彩管史最重要的十年,中国彩管业发展到巅峰,先后共有13家彩管厂成立或投产,计为:北京松下、上海真空、上海永新、深圳麦克(后被三星收购成为深圳三星)、深圳赛格日立、东莞福地、佛山国营彩管厂、天津三星、上海索广、福州中华映管、南京华飞及长沙LG曙光。
北京松下彩管公司(BMCC-1989)
当中最早成立的是北京松下彩管厂,于1987年成立,1989年投产。[71]1987年,全国只有一家彩管厂——国营的彩虹彩管厂,虽有另几家其他地方的国营彩管厂正在筹划中,但皆未正式成立。这令北松彩管厂的成立显得别具意义,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彩管工业只是引进外国的技术,北松却是首次引进外国资金,由北京市政府出资与日本松下公司合资而成,代表一个新里程的开始,真正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的外国企业同中国国营电子机构合资,共享技术、资金和市场,成为典范,是中国彩管史上一件标志性事件,宣布了中国彩管史全盛时期的开始,也是中国和世界电子业的一件大事。
当年日本最强的电子公司是索尼,但它专注的是海外市场,本国市场占有率不高。松下在国际上只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公司,但在亚洲却享有盛誉,因为它是电饭煲的发明者,改变了全世界尤其是亚洲食米族的煮饭方式。松下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有优秀的工匠精神,公司产品力求完美。松下先生商业品德也备受推崇。以香港代理权为例,他把松下产品给予香港的信兴公司,从头至尾没有签过正式的合约,只与信兴创办人蒙民伟作过“勾手指尾”的承诺,便信守至今。即使两位已先后作古,后人亦继承父辈的这种美德,代理权不变。
所以,当年邓小平选择与松下幸之助合作,是英明的。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日本,这是“二战”后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邓小平此行主要目的是参观日本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情况,而在他眼里,现代化首先是电子工业化。被日本产业界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早对这位中国政坛传奇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深感兴趣,希望有机会与他一晤,故一直密切关注邓小平的这次行程。而邓小平同样对松下也很感兴趣,他在日本访问的第三家工厂,正是松下电器的大阪茨木电视机厂。
参观当天下着微雨,但早已退居二线、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仍冒雨在工厂大门外迎接邓小平。邓小平下车,拾级登上台阶,老远便向来相迎的松下伸出手,两人右手紧紧相握,邓小平还把左手按在松下握着他的右手上。这时,松下赶忙向邓小平鞠躬行礼,然后把他引进工厂。
在车间,邓小平慢慢走着,对每一件产品的生产流程都观察得很仔细。最后来到了微波炉面前,这是当时最高科技的产品之一。厂方工作人员还展示微波炉的操作,把一盘中国点心“烧卖”放进炉中,几秒钟后,便端出来一盘热气腾腾的“烧卖”。邓小平伸手便拿起一粒“烧卖”放进口中,工作人员很意外,禁不住有点紧张,显然没有料到他真的会品尝。邓小平品尝过后,神色怡然地说:“味道不错。”在场所有人都松一口气,并开怀大笑。
松下幸之助也随着高兴地笑着,觉得这位中国领导人做事务实,不会只停留在表面印象,而是敢于尝试,对他更为佩服。
参观过后,邓小平与松下举行了会谈。邓小平坦承中国的工业仍很落后,此行是抱着请教的态度来参观日本的先进企业的。他表示,今后我们要搞现代化,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准备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没有电子工业,便无法实现现代化,所以希望松下的电子企业到中国去投资。
邓小平如此坦率,令松下倍感亲切。当邓小平问他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时,他当即不假思索便答:“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邓小平十分高兴,立即邀请松下幸之助到中国考察,松下亦欣然接受邀请。
1979年6月,松下到了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家,他受到国宾级接待。
邓小平与松下在北京两度会谈,松下对邓小平说,将会联合日本电机和电子企业,一同帮助中国电子工业迅速迈上一个台阶。
回日后,松下果真约见了日本一些电子工业巨头,并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谈他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看法。松下说:“中国领导人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热情,谦虚而求实的态度,处理问题的灵活性,都令人感动。日本和中国同是亚洲国家,又是邻国。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许多先进技术都是中国传授的,没有中国的帮助,就没有今天日本的发展。”
但由于日本电子业界当时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企业间也存在竞争,故一时间未为松下之言所动,并没有一同协助中国建设现代化的打算。松下的助手建议他写信把日本企业界的态度告知邓小平。但松下认为,正因为无法实现约定,更必须当面说明。于是,这时已85岁的他,再次踏上访华之路,亲向邓小平致歉。邓小平对他说,事情没办成不要紧,但情谊仍在,只要彼此有合作的愿望就行。松下很感动,表示他的公司将独立与中国合作,在北京建彩管厂,为其他日本企业树立一个中日合资的典范。
合资的彩管厂要放在北京,本来不是合适的地点,因北京并非工业重地。但为了显示中日合作的巨大意愿和全球这么大规模的日系企业落户中国的重要性,故而选址北京,而且不必定谁来控股,平均各占一半股权,完全建基于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和真诚合作,股权分配50∶50,是中国彩管业唯一的一家。中方的人当董事长,日方的人当厂长。日本负责技术、资金和海外销售,中方负责土地、行政批文和本土市场。北松更是中国第一家被认证向美国出口彩管的生产企业。
与松下合资,中国不但可吸收、引进外国的资金和设备,而且可在技术上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北松引入松下的经营管理制度,表明合资公司并非仅仅是双方共同出资而已,还要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能力对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管理方面的诀窍亦要配套引进。
由于当时日本加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立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所以北京彩管厂的建设,困难重重。但松下幸之助态度坚决,亲委时任松下商社社长山下俊彦亲自处理这个项目。随后数年中,山下俊彦在中日两国政府间多方奔走。终于,1987年5月22日,松下与北京市政府和电子部等有关单位的四家企业合资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简称北松)正式宣告成立,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还会见了前来出席签字仪式的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社长古井昭雄一行。
1988年4月28日,北松综合办公大楼工地奠基。建设期间,李鹏等中央领导人一直关注着进展,多次到工地视察。
松下幸之助当时已病重,但在病榻上一直仍关注北京彩管厂的情况,当工厂竣工的照片被送到他面前时,老先生脸上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北松的成立,创下了两项纪录:一是双方投资达到248亿日元,是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二是北松当年投产便当年盈利,引起了日本业界轰动,其他日本公司纷纷到北松参观,并随松下的脚步陆续进入中国。[72]
1989年6月3日,中国第一支21英寸平面直角彩管在北松诞生了。[73]
北松生产出21英寸彩管后,松下很快便于1991—1992年把最新开发出的29英寸纯平彩管的技术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彩管的标杆企业,带动中国其他彩管厂都想造29英寸。[74]但初时因未看通中国市场的潜力,故年产只有30万支,不够供应市场,此所以后来汤姆逊的29英寸彩管进口后能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但这只属销售上的成功,真正带动中国彩管发展模式的是北松。松下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的留守及继续发展,也给世界其他外商发出重要信息,令他们有信心到中国投资。因此,中国彩管业协会(一个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推举北松的董事长当会长。
从1990年到1996年,北松产品销售额从6.5亿元增加到29.4亿元。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松下电器亦分享着红利,中国成为松下最大的生产基地,贴着“Made in China”的松下产品,一半销往全球市场。④
北松的成功,与松下公司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北松在引入松下的经营管理的同时,亦引入了松下公司可贵的文化。北松提出口号:问题,要预防在先,一旦发生了,要努力使同样的问题不发生第二次。公司还认为,
④ 参见:新京报社编著:“松下幸之助和邓小平有个‘君子约定’”,《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第5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页49。要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光靠物质手段不够,关键是要把职工培养成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现代产业人。所谓使命感,就是人想干一番事业的那种积极性。为此,公司制定了“目标”和“十精神”,不但挂在办公室墙上,还印在每个职工的工作证上。每早工作前,全体先朗诵一遍。每个周一,全体列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国旗唱国歌,升北松社旗和松下社旗,唱社歌,令职工心中油然生出荣誉感。每个月第一周的第一天早上,中日双方的总经理都要站在公司大门口迎接职工上班,以此向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北松首任日方总经理蜷川亲义,在开厂初期便发表了有名的“船论”,提出对北松员工的具体要求:要把公司看作是一艘大舰艇,因为大,便易被认为它安全,但其实舰是浮在水上的,所以经常有着沉没的危险,海也非总是平静的,会有风浪,即使平静时,若操作不当舰艇也会沉没。每一个人都应是优秀的职工,全体职工要相互协作。[75](www.xing528.com)
而首任中方副总经理张仲文亦向全体员工提出要求:去掉国营企业“等靠要”的臭毛病,加班加点不计报酬。
尽管现代化工业管理需要员工绝对地服从领导,但北松从不提倡一味地服从,而是鼓励下级向上级提意见和建议,公司设有每月一次的恳谈会,就是提供机会让职工给公司提意见和建议,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76]
北松多次获评为“优秀外商投资企业”“北京市年度十佳外商投资企业”“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所产彩管亦屡获中国电子质量协会的“产品服务质量用户双满意”称号。[77]
北松厂直至2009年停产时,松下秉承一贯的君子风度,把自己对厂房土地的一半拥有权也送给北京市政府,这块地到2017年时每年租值是四亿元人民币,即是说松下每年送给北京市政府两个亿。现在北松原厂址内设有一个永久的松下纪念馆,无论中日关系有何波折,中日商界的友谊是长存的。
北松以外,中央政府见彩虹厂十分成功,觉得中国生产的彩电有条件在供内需之余,也可外销赚外汇;地方上,也由于彩虹的成功带动了一连串的工业,故其他城市也研究是否要建彩管厂来启动自己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开始各显神通。
当时中国工业的中枢是上海,故上海自然也希望拥有自己的彩管厂;南京一直是华东的电子基地,已拥有华东电子厂,对彩管工业当然也不甘后人;已成特区的深圳,也伺机而动。
深圳虽已划为经济特区,但此时没有人才技术,尽管如此,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在考虑要建彩管厂。为什么要在深圳搞彩管厂?是因为深圳的地利,产品除了可满足中国南方地区的需求外,还有利出口。当时已有香港厂家生产14英寸和21英寸小屏幕彩电,供应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因欧美彩电厂家此时只生产大屏幕彩电,而亚洲在电子产品消费上一直比欧美落后至少十年。深圳若生产彩管,便可供应给香港的彩电厂家。
但由于深圳本身缺乏人才和技术,于是找上与彩虹合作的日立。深圳知道日立对彩虹只提供技术,几年后日方便撤走技术人员,彼此再无关系了,所以要求日立跟市政府属下的深圳电子集团(Shenzhen Electronic Group,简称SEG,音译为赛格)[78]搞个合资彩管项目。因为只有长远的合作,才可保证技术不断得到更新改良。但日立老谋深算,虽然合资后所生产的彩管品牌被称为“赛格日立”,令日立可在中国打响品牌,有助其品牌彩电在中国的营销,但它对深圳这个彩管项目的前景仍多少存疑,故只想卖技术赚钱而不想投入太多资金,只肯占25%的股份。由是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于1989年成立,由中方控股,获国家支持,由第四机械工业部直接派人到深圳协助成立,由彩虹调派人才前往协助,于1991年投产。[79]
图片出处: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中国建筑设计精品集锦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页171。
深圳同时引进康宁技术成立了中康玻壳厂,本来也邀请康宁合资但遭拒绝。美国人一直的宗旨是,可以提供技术,可以协助产品出口,但不会合作投资。[80]
深圳除了赛格日立外,还于1987年搞过另一间国营彩管厂——现代电子(深圳)实业有限公司,英文简称(MAC),音译作“麦克”,并于1989年正式投产。麦克的故事,要追溯至发生在上一个十年(1986年)GE与RCA合并一事,合并后,GE派出赖维尔(1972年“蜗牛事件”中出现过的那位年轻RCA接待代表,现时已成为RCA高层)找到一位姓叶的美籍华人作中介,成功把美国通用电气(GE)所有的彩管生产线卖了给北京,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方负责的是第四机械工业部。这中介人把GE那批设备分割成三部分,分别落户三个城市——最大的28英寸大屏幕生产线归深圳麦克,但麦克在1989年正式投产后,因所产彩管合格率太低,低于50%,所以1993年便要停产,只有短短4年的寿命;[81]第二部分,据彩管办主任季国平指出,那是不完整的生产线,本给了湖北宜昌准备做彩管,但因技术落后而一支也没有投产;第三部分给了上海,1949年前上海已是中国的工业基地,拥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当时中国质量最好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工业产品,都产自上海,故在彩管工业上也不甘落后。由成立于1987年的上海真空管厂(简称上海真空),用中央分配下来的GE的14英寸小屏幕生产线生产彩管,于1990年正式投产。但跟麦克一样,由于用的是GE的残旧设备,产质欠佳,故1996年便停产了。[82]由于法国汤姆逊接收了美国RCA的彩管业务,也一并接收了原GE彩管的零部件业务,故香港的新骏公司自1989年至1996年一直协助汤姆逊把RCA的GE型彩管零部件进口给上海真空。
这三个厂的失败,究竟出于何故?有理说不清。美国人说是因为中国人学习技术未过关,故美国专家撤走后,中国自己便搞不好。而中国人则指GE的干粉技术欠佳,因而日后对美国技术都心存忧虑。平心而论,GE的干粉技术在美国曾成功生产了三十年,只是到了中国后便失败,可能是橘越淮而枳的又一例子。这例子还证明了纯购买外国技术,但对旧设备、旧技术欠缺足够认识的情况下,技术转让难以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教训。
彩虹是例外,因彩虹用的日立技术是很好的技术,是RCA彩管青出于蓝的大弟子,彩虹的技术人员又学习得很好,素质很高,加上彩虹厂是纵向整合,整体引进,用的是自己的玻壳荫罩等配件,令成本大大降低,故而成功。可惜地处内陆,不利出口,中央才会有在深圳另设彩管厂的计划。这亦是中国最后两家彩管厂都在广东的地缘因素。
上海工业底子厚,大学多,人才多,人机灵,估计到GE的旧设备和技术不行,于是早做打算自行再搞另一现代化彩管厂,得到中央批准,并决定采用东芝的技术,因东芝的技术非常好,尤其是大屏幕彩管,甚至优于彩管始祖RCA汤姆逊。考虑到国营厂进口设备要付关税,于是上海想找东芝合资,但东芝只想卖设备,无意在中国投资。上海市政府转而找来香港的沪籍纺织业家族曹光彪的香港永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入股25%,取名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股份有限公司,于1987年底成立,合资期15年,享受中外合资的“三减两免”优惠,两免是免进口设备关税和免首两年的所得税,三减是第三年开始的三年减半征利得税。虽说是沪港合资,但永新厂却是100%由上海管理。[83]曹光彪1920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50年代到香港创办毛纺厂,1985年与“船王”包玉刚联合创办港龙航空公司。2001年获授“上海荣誉市民”称号。[84]
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永新因得到东芝的技术,十分成功。1990年正式投产,后来发展到生产21英寸直至29英寸,技术十分完整,年产能力达850万支。[85]至于上海真空,虽然GE的技术不济,所产彩管质量略为欠佳,但因为上海本身有生产内地优良品牌的电视机,所以上海真空生产的小屏幕彩管也不愁出路。后来上海市政府把上海真空行股份制,并于1987年在上海A股上市,开国有控股公司上市的先河。[86]1992年,上海真空再开先河,成为第一家在上海B股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87]后来红光也成为四川第一家在B股上市的工业集团,南京熊猫也于2004年成为在香港H股上市的第一家内地工业集团,这些“第一”全都跟电子有关,可见电子业在中国工业史和金融史上的重要性。
在1993年停产的深圳麦克,于1996年遇到了重生的契机,当时韩国的三星想进军中国的彩管市场,原想在比较接近韩国的天津设厂,但中国机电部设下条件,三星可在天津注册合资企业,但只可先造通信器材设备。至于彩管,则要三星先接手已停产的深圳麦克,传闻三星要付8000万美元才可拥有原麦克的生产许可证和设备,至于厂房和土地,乃至合资公司的股权,深圳赛格集团仍拥有20%股份。[88]
当时中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彩管业,故所有外国进口彩管都需要向中央申请批文,申请外汇向外采购,并要向海关付进口关税。生产彩管亦需向国家计委及机电部等中央部委申请许可证,进口生产设备亦要海关批准——付税或减免。要得到这些批文许可证并不容易,而且外资投资彩管厂,所产彩管内销比例只能等于外资所占股份比例。三星为求落户中国,接受了所有条件,麦克成了“深圳三星电管有限公司”,后于1997年改名为“深圳三星视界有限公司”。[89]后来于1993年成立的天津三星厂亦于1998年获准生产彩管,于是三星在中国便拥有一北一南两家彩管厂,是很完整的战略,也是中国唯一有南北两个生产基地的彩管企业。[90]
三星当时看似吃了亏,但韩国的彩管技术虽然来自日本东芝,[91]是很好的技术,却毕竟是三手的技术,当时在世界彩管市场上落在美欧日之后,连彩虹都比不上,若非靠接手麦克实现在中国生产彩管,后来也不会靠纯平彩管一炮而红、大赚特赚,现在韩国三星更成了LCD电视机的王者,其在深圳的原彩管厂厂房的地价更升至天价。
接手麦克后,深圳赛格三星实时投产,但初期只是从韩国进口彩管组件,到深圳略做加工便推出市场,而非真正在深圳生产,直至将全部GE的设备更换成三星彩管设备后,才真正地生产三星技术的彩管。
南京电子技术底子也很好,南京生产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一直称霸中国,所以自然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彩管工业。欧洲电子业界中,向来以荷兰的飞利浦称冠,法国的汤姆逊居次,于是南京拉来飞利浦合作,于1988年建立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990年投产。公司由飞利浦控股,是中国第一家由欧洲资金控股的彩管厂。[92]韩国的LG亦于1994年在长沙与长沙曙光厂合资成立了长沙乐金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于1996年投产。[93]
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
在这十年中,所有要进入中国的有技术、有品牌的外资彩管企业基本上都全进来了:日立、东芝主要是技术引进,美国GE和法国汤姆逊是旧设备;资金进入控股的有飞利浦、三星、LG(1994年在长沙与国营的曙光合资),松下在北京是50/50对等合资合作。还有两家纯外资的:1995年索尼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独资彩管厂,产品不得在中国销售;1994年在福州成立的台湾中华映管于1998年获准生产彩管,[94]同样不得内销。
国营厂除彩虹外,1987年中央亦批准一直作为深圳工业大后方的东莞建一彩管厂,取名广东彩管公司,已批出生产许可证,但资金要由广东省自筹,人才则可从彩虹借调,技术方面看中汤姆逊在里昂的那条旧生产线。1988年4月准备到法国采购,谁知被佛山中途截走,用来成立佛山彩管厂。省政府谴责并惩罚了佛山市政府和佛山彩管厂所有高层领导,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后来东莞决定另引进日立的技术,于1991年成立了东莞福地彩管厂,于1993年投产。佛山在里昂生产线争夺战中看似胜出,但东莞后来获得更佳的日立技术,可靠又够全面,结果在竞赛中笑到最后。佛山国营彩管厂到1997年因技术得不到更新而产效不佳,且缺外国资金和国际市场,被迫停产。后来于1999年被汤姆逊入资控股成汤姆逊佛山彩管公司,2004年汤姆逊收购东莞福地,与汤姆逊佛山彩管公司合并成TGDC。
在这个十年中,中国的彩管工业由之前十年的只有中央直接领导的纯国营央企彩虹,进展至现在有中外合资、有国营,百花齐放。有全国营的彩虹(中央)、佛山彩管厂和东莞福地彩管厂(地方),有中外合资但由外资控股的如深圳赛格三星、长沙LG曙光、南京华飞、天津三星,有中外合资但由中方控股的如上海永新,有中外各占一半股份的北松,有纯外资的如上海索广和福州中华映管。在这中国彩管业的巅峰时期,全国彩管年产量达数千万支。而下游的彩电工业受惠于彩管产量的充裕,亦大大发展,不但供内销,还有余力可供应海外市场。中国遂成电视机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
1997年国营佛山彩管厂的停产,[95]成为这十年的终结大事,是继光大厂的成立失败及深圳麦克停产后,又一家纯国营厂的失败,象征纯地方国营彩管厂在日趋激烈的技术、生产规模、资金、市场竞争中,不求变便被淘汰。而且中国彩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正起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