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高海洛(高)
嘉宾:杨向杰(杨)
罗诺锤(罗)
整理:黄志业(新骏公司彩管市场及销售总经理)
时间:2015年10月28日
地点:东莞TGDC/广彩城宾馆
高:首先欢迎罗诺锤先生到中国来。
罗:谢谢!很高兴来到中国。
高:我知道你在RCA任职很长时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罗:确切地说,我是在1967年加入RCA的,即是说,是48年前了。RCA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特市有个电视彩管厂,是RCA开发彩管技术的总部,在我加入的十五年前,RCA的工程师便已把彩管技术完善了,正是这工厂生产出用于美国电视机的第一支彩管。那是1953年,15年后我才加入,即1967年,其实应是1968年。我在那儿只待了一段时间,便调到其他部门了。
后来我又回到了兰卡斯特总部,因为1985至1986年间,RCA被通用电气(GE)收购了,通用的主席和CEO让我为RCA彩管部寻找愿意投资的伙伴,因为他已决定,尽管通用收购了RCA,却不打算向RCA的彩管业务投入任何资金。
于是我到日本去寻找投资者,我接触了多个有兴趣在北美投资的日本彩管企业,谈了十至十二个月后,终于找到了日立公司,日立同意与RCA在美国组成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资企业,部分投资更是以现金支付。我回美国向通用的主席汇报日立的决定,但他说迟了,因为他已把RCA的电视和彩管业务卖了给法国的汤姆逊(Thomson)。日立听后决定自己直接在美国投资,在南卡罗来纳州建自己的工厂,生产大尺寸的彩管。
而我们则成为汤姆逊的一部分。也正是在1986年左右,通用把它的彩管业务卖给了中国。我们与汤姆逊继续开发彩管技术及把技术向中国转移。1991年,我跟随杨(向杰)先生再到中国来,与佛山市政府投资的企业谈判彩管技术转移,谈了54个小时后,终于签订了合同,向佛山彩管厂转让大屏幕彩电彩管的技术。之后两年,我们落实合同,转移我们的技术,让佛山彩管厂得以投产。
1992年,我成为汤姆逊彩管业务的北美主管,直至1998年,汤姆逊请我到巴黎总部主管它的全球彩管业务,那包括在全球各地共二十家彩管组装厂,及其配套零部件工厂。于是我举家迁到巴黎,我专注为汤姆逊继续发展其全球彩管业务,历时三年。这期间,平面电视科技问世,汤姆逊亦想寻找适合的伙伴合作开发这种新科技,但不是交我负责。这个项目最终未能成事,而我也觉得是时候离开汤姆逊及离开彩管业,去寻求新的发展。我在2002年进入Berkshire Hathaway(巴郡·哈萨威),并一直工作到今天。
高:1992年的时候,27V VHP(29英寸普平)在中国甚至在全球都已是十分先进,是很新的科技,是吗?
罗:是的,在我到宾夕法尼亚时,这种科技刚问世,之前电视屏幕都是圆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和研究造平面屏幕的恰当方法和是否能把现存技术应用在平面屏幕上。
高:所以,VHP就是very high performance,十分高性能。
罗:十分高性能。
杨:VHP也是very high price,十分昂贵。
罗:对,十分昂贵。我们是在被通用收购前开发这技术的,于1984年在美国推出,十分成功,其他公司也争相加入研发更平的屏幕,我们知道屏幕会愈来愈平,所以要研发愈来愈平的彩管以配合。
高:你曾到过中国很多城市,成都、绵阳、西安、咸阳,都去过吗?
罗:都去过,今次是我近三年来第一次再到中国,出发前一晚我和太太细细计算过去的二十五年中,我在中国待的日子共有多少,原来加起来足有差不多两年。不是每次都来谈生意,有时也是探好朋友杨先生和其他客户。我第一次到中国应是在1988或1989年。
杨:去红光?佛山?
罗:是香港,然后到广东省逛了一下。真正因彩管生意到中国来应是数年之后,1991年到佛山。之后一年,或者两年后吧,我和杨先生到成都,其后一两年间我们来来回回去了很多次,想向四川红光厂(773厂)转让彩管技术,但最终未能成事。
杨:红光甚至派团到兰卡斯特视察,还到华盛顿找世界银行谈贷款,我们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罗:对,他们来过美国多次,在四川我们也有到绵阳探访过他们的电视机客户——四川长虹。
杨:但最后四川长虹成了汤姆逊RCA彩管的积极合作伙伴,所以你在四川与红光接触的两年时间并没有浪费掉,因为你得以跟长虹建立密切联系,长虹是中国最大的电视机生产企业,他们开始用汤姆逊RCA彩管,向美国购买了许多27V VHP,甚至是你们的34英寸及38英寸彩管在中国的首批买家,所以你在四川的多年时间并没有白花。
罗:对,最终有回报。红光和长虹还在吗?
杨:长虹之后还在生产优质彩管电视,但他们在新的显示行业“押错宝”,他们十年前转去搞PDP(等离子显示屏),是十亿美元的项目,作为好朋友,我曾力劝过他们别搞PDP,搞LCD(液晶显示屏)还可以,PDP我相信不会成功。历史也证明,PDP于去年,即2014年,全球退市。
高:下一个问题,你认为彩管为何会消失得那么快?(www.xing528.com)
罗:这是一个十分好的问题,我认为有两至三个因素。平面电视技术刚好与新一代平面计算机同时问世,后来还有苹果手机,这对平面屏幕的需求大增,生产成本便大大拉低,令超前投资在平面显示科技的企业,主要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企业大大受益,而日本和中国大陆则未能取得如当初在彩管生产中所获得的成功。
高:我知道你和杨先生跟赖维尔(John Neville)是好朋友,能谈谈赖维尔吗?
罗:当然,我是在48年前即1967年进入RCA时认识他的,我们都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编写课程的实习生,我们成了很好的伙伴,一年后完成课程,我们一同进入RCA的彩管部,他进了印第安纳州马利昂(Marion,Indianapolis)的工厂,我则在兰卡斯特总部的工程组,之后各自调部门直至一同被派到俄亥俄州(Scranton,Ohio)创办那里的彩管厂,才第一次合作,但后来又分开了。再后来我们又在兰卡斯特重逢,他成为彩管部财务总监,我则是市场部总监。其后我们的职位都有多番变动,但从RCA到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到汤姆逊时代,我们都同在公司内,直至我离开汤姆逊,不久他也退休了。彩管业圈子很小,所以业内的人普遍能建立密切关系,就像我跟杨先生及跟赖维尔一样。
杨:你进入RCA时,它已在彩管业中称王了,但为何世人一想到彩管便只知道日本的品牌?大家都似乎不知道日本的彩管技术其实是RCA转移给他们的?
罗:你说得对,我说不清RCA把彩管技术使用权卖给日本人是对是错,RCA想卖使用权时,只有日本人有兴趣,他们造完收音机和手表后,便想造电子产品,所以自五六十年代,RCA便陆续把技术使用权卖给三家日本企业:日立、东芝、松下,日本人开发了自己的电视机技术,但彩管还是得依赖RCA,但后来索尼开发出它自己的技术,日本人更开发出录像机等,卖到美国和全世界,于是渐渐世人都在谈到电子消费产品时便只想到日本。其实美国亦有很流行的电视机品牌,像摩托罗拉(Motorola)。
杨:摩托罗拉也生产电视机?
罗:对,他们很早就在造了。
杨:他们的彩管技术也是来自RCA的?
罗:是的,但GE则是自己开发的,但毕竟RCA是始祖,是王。彩管技术是十分复杂的,你想想,荫罩上那几百万个点……
杨:是,混合了物理和化学技术,所以说生产电视机只是轻工业,而生产彩管却是重工业,我这样说对吗?
罗:绝对正确,而这是RCA发明的,后来的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彩管技术都是来自RCA的,RCA一直是业界的领袖。
杨:我们曾访问了一些人,请他们谈一下中国的彩管史时,发现了一件重要的事,是与RCA批出彩管授权生产证给日本人有关的。1972年你们的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中国向美国政府表达了想获得美国彩管技术的意愿,不是日本的,是美国的。中国派了一个约二十人的代表团到美国,接待人员中还包括了我们的朋友赖维尔。那时RCA没有自己造玻璃,而是由康宁(Corning)供应,所以康宁也派人一同接待中国代表团。他们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参观了RCA在美国各地的工厂,最后去参观康宁的总部,康宁向代表团成员每人送了一个纪念品,是一只玻璃蜗牛。你不知道,美国人看蜗牛觉得很可爱,但在中国人眼中可不一样,是对人呆笨迟钝的讽刺,所以江青大怒,说美国人讽刺中国人,下令停止跟美国人的一切有关磋商。直至1976年后,中国人想再到美国去继续谈买彩管技术,这时日本人插进来,因为RCA给日立的技术转让予第三方的禁制期将届满,他们的技术与RCA十分接近,能提供很优惠的价钱和条件,于是中国代表团放弃到美国,而转往日本,最终日立与彩虹签订协议,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彩管厂。
罗:我未听说过这件事,有趣。就是说由中国代表团到RCA和康宁,到最后与日立达成协议,中间浪费了五年时间。
杨:中国对美国技术不看好是因为GE,GE派赖维尔到北京,成功把它的旧彩管设备卖给中国,但不知为何一套设备竟落户分三地,上海、深圳及香港,都不成功,深圳的脱身方法是把厂卖给了三星,三星当时想在中国设厂。深圳说,好,想得到批文,就把我的厂买下来吧!三星答应,得到批文后便把GE的设备全丢掉。所以,GE在中国彩管业界的名声不好。
罗:买GE彩管设备是一项错误,因为GE已决定放弃彩管业务,当然不会继续投入去发展技术,只一心设法脱手旧生产线,不但机器旧,技术也旧,我在1991年卖给佛山的却是全新的特大屏幕彩管生产技术及设备,而且继续发展技术去支持。
杨:我记得作为汤姆逊和RCA彩管业务主管的你,曾做过一个很棒的决定,在1995至1997年,我们自美国进口的27V VHP在中国销情大好。那时三星和LG也在中国推出他们的27V VHP彩管,却搞不好调偏的问题,搞不好南北磁场差异的解决方法,所以要客户说明彩管是供应南方还是北方,并恳求你把调偏技术卖给他们,但被你拒绝了。为什么呢?这只金鸡明明可以生许多金蛋,就像五六十年代你的前辈把技术卖给日本人时亦赚了好一大笔,今次韩国相信亦会不惜代价的,你为什么不卖呢?
罗:因为我要维持我们在业界的领导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直至2002年,我们都能维持这领导地位,我们十分珍惜这种地位,有了这种地位,我们不必靠卖技术也能赚大钱,不必牺牲我们的领导地位。在另一个问题上我也觉得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杨:我记得,2001年我们在香港山顶餐厅有一次激烈的辩论,我、你、那个法国人Guy Urshel——汤姆逊集团亚洲区总裁、那个意大利人Massimo Pellacci——你的彩管集团首席工程师,还有我们新骏公司的Calvin,我们激烈争论了六个小时,从下午争论到夜晚,争论的是关于所谓“真平面电视彩管”(True Flat TF tube)的问题,将是汤姆逊彩管历史的转折点,兴亡的关键。当时人人都在研究如何造TF tube,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AK Mask(AK钢荫罩),另一种是用Tension Mask(弹性荫罩),前者要用厚玻璃,很难看,但便宜,后者技术先进但困难,而且昂贵。汤姆逊应用哪种方法呢?我和Calvin实际地从中国客户的负担能力出发考虑,支持用AK Mask,但你的首席工程师认为应用Tension Mask,并引用很多数据去说明那是多完美的方法。我记得当时你没有表态,让我们辩论。我问Parachy他需多少时间才能成功开发出Tension Mask的技术,他说两至三年,我说韩国人的AK Mask技术半年后便能问世了。我再问他估计开发Tension Mask需要多少成本,他说比韩国人高20%~25%,但他坚持即使如此,亦应使用Tension Mask,因为那是好的技术。我们的争论最终没有结果,而你们回到欧洲后,我得知最后汤姆逊还是决定使用Tension Mask。我知道这不会是你下的决定,因为作出决定的永远是负责技术的那些人。
罗:对。
杨:而日本和荷兰的飞利浦也选择了Tension Mask,结果演变出一场灾难,因为六个月后,LG和三星便推出了TF tube,中国和其他国家立即采用了,而日本的松下、东芝,飞利浦,还有汤姆逊RCA还在继续研究Tension Mask,如是者搞了两年,没有人能成功,全部只好回过头来搞AK Mask,但一切都太迟了,因为即使他们生产出AK Mask TF tube,也卖不出去,韩国人已抢占了所有市场。这是一个转折点。两三年间,TF tube便全面占据了市场,然后彩管的末日开始了,市场由全平彩管转向更平更大屏幕(40英寸以上)的PDP和LCD。但尽管最终被淘汰,但彩管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到21世纪10年代后期全球最后一家彩管厂停产,这行业至少能生存了近70年,可是你看PDP电视,从诞生到死亡才不过20年寿命。
罗:是的,PDP才20年寿命,成本太高了。我2001年离开彩管业时,PDP电视和LCD电视才开始出现,蚕食彩管电视市场。
杨:PDP电视的对手不是彩管电视,它是败给LCD的,但最可笑的是,CRT和LCD的IP专利都是在RCA的手里。RCA是彩管业界的领头人,你也是业界的先行者,当你进入这彩管业时,它的市场还很小,而你是看着这市场日渐壮大的,直到你离开彩管业时,这行业如日中天,我想问你当时曾否想过彩管业会在哪儿结束?
罗:我当时没有想过,但如果我有想,那我会猜是在中国结束。而我相信这正是今天的情况,在东莞。
高:谢谢!谢谢接受访问!
罗:谢谢!
(访问完)
左一为杨向杰;左二为罗诺锤
(以上内容,为嘉宾访谈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