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彩管业的兴衰:盛田和汤姆逊的竞争

全球彩管业的兴衰:盛田和汤姆逊的竞争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察过后,盛田便取得荫栅彩管和彩电的专利转让,尽管实验室的人坦白告诉他们,这种技术存在致命缺陷。[17]但显然最终赢家是GE,因为汤姆逊接过的那些虽然当时在美国是称王的业务,但是后来终在时代发展中化为乌有,其全球彩管业务最后都售予印度的威德昆集团,[18]倒是GE至今实力虽江河日下,但仍可靠原属汤姆逊的医疗器材业务,与GE本身的业务合并后,继续生存并全球称冠

全球彩管业的兴衰:盛田和汤姆逊的竞争

美国人做产业的目标和手法,一贯是要赚全世界的钱,汽车业如此,食品业如此,彩管业当然也不例外。开发了技术,制定了标准、专利后,便卖给全世界,例如福特汽车20世纪初设计出批量生产线后,便把技术卖给日本德国,赚专利费之余,低成本国生产的廉宜产品还可销回美国,惠及美国消费者。

RCA令彩管业在美国形成产业后,即于20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把彩管技术的专利卖给日本的日立公司(Hitachi),日立遂成为RCA的大弟子。[12]为什么先出售技术给日本?猜想除了因日本本身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外,也因二战后日本驻有美军,易于控制,美国亦要扶植日本成为在亚洲抗衡奉行共产主义苏联、中国和朝鲜的力量。

在美国本土,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简称GE)也获得了RCA的技术,但涂屏技术(coating)却弃用RCA的湿涂,即用液态磷,改而采用一种干粉技术(dusting)。这种技术欠稳定,未算成功之作。

RCA在向其他日本公司出售技术专利的同时,容许各公司自行再发展技术,于是日本彩管业便因各自再发展而衍生出不同流派,如日立是粗锥管径(29.1mm,与RCA一致),东芝则是幼管径(22.5mm,因东芝认为管愈幼,影像愈清晰),还有三菱开发的品字形三枪,但却是最早被淘汰的,于90年代已停产。[13]

日本公司中,只有索尼不是用RCA的技术。话说索尼在日本已执黑白电视机的牛耳,但没拥有生产彩电的技术。它的产品代理一直催促索尼生产彩电,令工程部门备受压力,建议公司也购买RCA的荫罩彩管技术,但被索尼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拒绝,因他一向认为荫罩技术有根本缺陷。于是,1961年3月,他便与索尼另两名创始人盛田昭夫和木原信敏一起,前往美国纽约参观“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举办的展览。那是木原首次踏足美国,他花了很长时间在会场内左看右看,忽然目光落在一支荫栅彩管上,实时“一见钟情”,立即拉上盛田和井深大去跟“荫栅电视实验室”的人接触了解,盛田更是马上约定翌日前往他们在曼哈顿的实验室视察。视察过后,盛田便取得荫栅彩管和彩电的专利转让,尽管实验室的人坦白告诉他们,这种技术存在致命缺陷。

1964年,索尼终于造出一支17英寸样板荫栅彩管,但批量生产时出现严重问题,成品可用率很低。尽管如此,井深大依然迷信于荫栅彩管,坚持在东京建新厂来生产荫栅彩管及彩电。初时,每产出1000支彩管只有一到三支可以用,这些可用的小量彩管被送去装配成彩电,每部彩电的成本因而高达400000日元。为保持市场竞争力,索尼把每部彩电的售价定为198000日元(约500美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到1966年,索尼濒临破产。这时,井深大宣布将亲自领导研发另一种替代技术,结果终于在1968年10月1日宣布研发成功13英寸特丽珑(Trinitron)单枪彩管技术,于当年即投产,证明是最好的彩管技术,故索尼所生产的彩电被全球公认为最佳彩电,售价比所有对手高出10%~20%,但依然受追捧。索尼更为保此优势,始终拒出售这项技术专利,[14]绝不把自身生产的特丽珑单枪彩管卖给任何生产彩电的竞争对手。(www.xing528.com)

索尼之外,彩管造得最好的日本公司是东芝,松下的技术也很可靠,日立则是主要以出售技术专利赚钱。松下90年代自行开发出29英寸超平面彩管,[15]有别于美国的29英寸弯屏幕彩管,由于美国人住房面积一般较大,所以美国生产的彩管一直追求“大”,29英寸、34英寸直至38英寸,但日本人的住房面积不大,所以日本的彩管追求小而精。而松下的黑色显示颜色尤其分明,很适合亚洲人,故甚受欢迎,松下的技术更优于彩管始祖RCA。

日本公司的彩管技术专利转让限制在70年代末届满后,即先后把技术转售予中国和韩国

欧洲方面,RCA在1968年把彩管技术出售给法国国营的汤姆逊集团(Thomson SA),与之共同成立了一家叫Videocolor的公司,在里昂设厂,生产20和26英寸彩管,为配合,美国康宁亦在法国设了一个玻壳厂(Corning France)。后因法国工资成本太贵,70年代Videocolor转到意大利一个距罗马两小时车程、只有两千居民的小镇另设一彩管厂,雇用了两千多任务人,就是说几乎全镇人只有一个雇主,就是Videocolor。该厂在90年代进入全盛期,21、25、28、29、34和38英寸的彩管都有生产,产品运到那不勒斯港(Naples)出口外国。而里昂的旧生产线则于1988年售予佛山[16]

RCA亦把彩管技术出售给荷兰的飞利浦(Philips),飞利浦却改变了设计,放弃荫罩,直接在玻壳上涂磷粉,但事实证明质量很差。

1986年美国出现了一宗很大的并购案——GE与RCA合并。这两家本来是兄弟公司,合起来实力极其雄厚,但3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反垄断法》,把许多企业“巨人”肢解,GE和RCA亦是其中之一。直至共和党的里根政府上台,撤销《反垄断法》,并为免业务重叠,着令RCA重新并入GE。其后GE于1987年7月,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后,成功把RCA的彩管、彩电、音响及电话机头制造王国,售予法国的汤姆逊集团,GE只保留了RCA旗下很赚钱的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作为自己的资产。汤姆逊自社会党的密特朗政府上台后已被国有化,统揽军用及民用工业,规模空前,资金流巨大,故竟控制了法国国家巴黎银行(BNP)20%的股份。GE把上述那些业务售予汤姆逊的要价是十亿美元现金,另要汤姆逊把其全球负盛名的医疗器材业务作交换,而且GE所出售业务的专利,成立了G.E.& RCA Liciening公司,专利主权虽属汤姆逊,治权却仍归GE,期限22年,所得利润汤姆逊得与GE瓜分。当时这美法两强之间的交易,十分轰动。[17]但显然最终赢家是GE,因为汤姆逊接过的那些虽然当时在美国是称王的业务,但是后来终在时代发展中化为乌有,其全球彩管业务最后都售予印度的威德昆集团(Videocon),[18]倒是GE至今实力虽江河日下,但仍可靠原属汤姆逊的医疗器材业务,与GE本身的业务合并后,继续生存并全球称冠。与此同时,GE则把它自己的干粉彩管生产线卖了给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