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组织都有其特殊的目标公众对象。组织的性质、类型不同,其目标公众对象也不尽相同。所谓“目标公众”,即指与组织公共关系目标直接关联的公众。目标公众是组织公共关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组织必须解决两大重要问题:第一,目标公众选择是否正确;第二,围绕目标公众所制定的政策和实施方案是否合理。
每一个公共关系主体的每一项公共关系目标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内容,所选择的目标公众也必然与之相吻合。现就一般公共关系主体经常面临的几类目标公众进行分析。
(一)员工公众
员工在组织内部是公共关系对象,对外又是公共关系主体,做好员工的公共关系工作,对内可增强内聚力,对外能扩大外张力。这种“双重性”特征决定其在组织公共关系工作中的重要性。
1.融洽的员工关系是增强内聚力的保证——内求团结
员工是组织的细胞,他们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使员工成为有机的整体与组织凝聚在一起,必须做到:把员工作为传播和沟通的主要对象,组织的重大决策应首先告知员工。知情,才能尽责;才能激发主人翁的认同感;才能因组织的成就而自豪,才能为组织遭受挫折而焦急;才可能营造全员公共关系的文化氛围。反之,若员工对组织决策一无所知,则会产生被愚弄、受欺骗的感觉,其向心力、归属感会受到损害,组织将失去员工的信任,其政策和行为因得不到员工认同和支持而落空。
2.全员公共关系是组织扩大外张力的基础——外求发展
公共关系主体的每一位员工都是组织与外部公众联系的触角,组织形象通过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业绩及平素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出来。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还是各层次管理者、领导者,他们在对外业务和日常交往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代表组织形象。他们就是对外交往中的公共关系主体。要使员工的外张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使他们获得主人翁地位,真正受到尊重,得到关心。如此,决策层就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员工自然会想组织之所想,急组织之所急,以主人翁的热情和积极性维护组织形象,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组织的生命力
员工不仅具有双重性,他们的素质还决定着组织的生命力。组织公共关系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组织内部是否形成了激流勇进的竞争态势。竞争才能使组织充满活力、人才辈出,才能使组织充满能量和驱动力。引进竞争机制的先决条件是在全组织内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任人唯贤,唯才是用,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当员工认识到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会被充分激发,组织的生命力才会因此强大起来。
★案例
IBM公司的内部公共关系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拥有25万名员工,其中,一半以上是大学毕业生。
IBM公司没有工会,但每个员工都能全心全意地为公司工作尽忠职守,从不懈怠,原因是IBM公司制定了一套让员工充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完整措施。
该公司非常注重发挥员工的才能,如果员工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公司可以为其换工作;如果员工工作中出了差错,公司也尽量创造机会使其改进,从不采取解雇员工的消极手段处理问题。
在IBM公司就职的员工,每人都有最佳的晋升机会与能力表现的环境,因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这是IBM公司获得成功的秘密所在。该公司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IBM公司取消了计件工资的计酬办法,它不相信“绝对工作标准”,而只期望每位员工都尽心尽力,这使员工保持了自身的尊严,使公司内的工作气氛非常民主。IBM公司实行高工资和高福利措施,让员工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进入公司后就再也不想离去。
IBM公司推行“开门制”,公司设立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开明规定:任何职工如果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向主管经理投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还可以越级上诉,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止。该公司允许任何一个员工直接向总经理面诉苦衷;同时还设立了许多意见箱,鼓励员工大胆提出改革意见,如被采纳便给予重奖。据统计,该公司每年收到的意见卡有10万张之多。
在推销方法上,IBM公司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推销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不批评竞争对手及其产品,不向已与他人签了订单的人再进行游说,绝对不贿赂对方等。它的座右铭是“诚实”,它要求推销人员必须机智、灵敏、富于竞争精神;但又要求他们必须以诚实、坦率的方法去进行竞争。
IBM公司每年还举行一次非常隆重的庆功会,表彰和嘉奖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这种表彰称作“金杯庆典”活动,一般安排在风景宜人的地方进行,邀请股东代表、社会名流、工人代表以及获奖员工的家属和亲友参加,由公司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主持并颁奖。整个庆典活动,自始至终都被录制成电视片,然后拿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去放映,鼓励员工们向榜样学习,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公司还为每一位职工创造最佳的晋升机会。它希望每位职工都能愉快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乐观、热诚、进取是IBM公司多年来形成的企业精神。
曾被喻为“企业管理天才”的IBM公司创始人汤姆·约翰·沃特森在分析公司获得成功的原因时说:“你可以接手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足以重新建起‘IBM’。”
现任总经理奥培尔则说:“公司是人办的,公司成功的秘诀在于人。‘IBM’拥有一批努力工作,又能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的人。”
IBM公司善于处理好企业内部团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矛盾,一方面,倡导企业精神,即“IBM就是服务”,以此塑造其良好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又能从确立个体价值入手,使团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团体的环境中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正是这样做,IBM公司成了世界上经营最好、管理最为成功的公司。美国《幸福》杂志评选美国“十佳”企业,IBM公司均得分最高,名列榜首。
(资料来源:王志敏.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二)顾客公众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把顾客作为组织外部最重要的目标公众,因为他们是企业生存的支柱。
1.顾客是组织研究的对象
(1)顾客的构成形式会根据产品和服务品种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所以研究顾客的构成形式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品种。
(2)顾客的需求总是在悄悄发生变化,研究顾客对某种需求变化的规律,便可预测顾客的需求趋势。
2.顾客是组织传播的对象
组织要向目标公众做经常的全方位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方面的传播。
(1)让目标公众了解组织存在的价值。在技术同质化的现代社会,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不仅要靠实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存在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2)让目标公众了解组织品牌的内涵。满足公众需求是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唯一宗旨。
★案例
重庆的“家乐福”在当地报刊上刊登了买一赠一的促销广告,即买一瓶百事可乐(价值5.00元)赠送一瓶天府可乐(价值2.00元)。广告显示:“买一百事可乐,赠一天府可乐(价值2.00元)。”于是许多顾客赶去了。然而,这一广告的失误,导致顾客与收银员发生了争执。顾客认为两瓶可乐共2.00元,收银员坚持两瓶可乐应收5.00元,眼看一场风暴即将发生。此时,法国店长布拉松先生一句话化解了这场危机,他说:“尊重顾客的意愿。”于是乎,百事可乐爆销。“家乐福”忙于补货,为了平衡商业秩序,“家乐福”一方面紧急通知每人限购两瓶,另一方面在报纸上修正广告并向广大消费者致歉。事后有人问布拉松先生:“如此这般您不是损失很多吗?”布拉松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向企业负责,更向公众负责,我们愿意尊重顾客的意愿。”
(资料来源:王志敏.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顾客是组织引导培育的对象
一个优秀的社会组织在完成了组织形象和产品形象塑造后,还须解决成熟的产品与不成熟的消费观念的矛盾。组织通过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意识,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从而为自己培育一支成熟而稳定的消费大军,即“筑塘养鱼”。
(三)媒介公众
1.媒介公众的概念
媒介也叫新闻界,包括新闻机构和新闻界人士。媒介公众处于组织和其他公众之间,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媒介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联系的中介,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媒介又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公众,具有对象性。媒介一度被组织称为“把关人”“喉舌”“守门人”“关口”等,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媒介公众对任何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备受组织重视。
良好组织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新闻媒介对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新闻媒介提供的有关顾客需求的信息,又是组织预测市场、完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2.媒介公众的作用
(1)融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塑造和维护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是公众舆论,一个社会组织经常处在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中,其良好的组织形象便从中产生了。新闻媒介是掌握、控制、引导公众舆论的权威机构。大量的信息通过媒介工作者的取舍、组合后成为舆论中心。融洽的媒介关系,使媒介这个“把关人”关注有关该组织的信息和舆论,使之有较多的机会进入“舆论中心”,为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创造有利的条件。(www.xing528.com)
(2)融洽的媒介关系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一要“做得好”,二要“说得好”。“做得好”即产品质量硬,企业形象好;“说得好”即善于利用大众媒介使企业和产品被最大多数公众了解、认可。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利用”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报纸或广播、电视上做广告宣传;另一种方式是由媒体出面做报道宣传。受众的心理特点是,对主观意识鲜明的广告宣传持谨慎、保留态度,而对“第三者”的报道则认为客观、可信。如果企业与媒介建立了相互信赖的“自己人”感情,企业就可以从优越的位置,通过“搭车艺术”,享受大众媒体的免费传播,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案例
报社125周年请吃生日大蛋糕
美国一家报社为了纪念其成立125周年,庆典活动的方式别开生面。它把报馆作为活动的主要场所,不搞任何仪式,完全是自由活动,而且向全市市民开放。前来参加庆典的人很多,不少来客是扶老携幼,全家共往,有抱着婴儿的妇女,也有肩上骑着孩子的父亲。所有来宾,无论男女老幼,进门时都发给一只彩色气球。于是,会场内各色漂亮的气球跟随着人们到处运行、交错、回旋、跳跃、碰撞、飘舞,结成一道道美丽的光环,染出一片片鲜艳的彩锦,使得现场的喜庆气氛更加浓厚起来。
报社还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娱乐活动,儿童们全神贯注地在玩藤圈套巧克力的小游戏,猜谜、下棋、与机器人掰手腕、操作电脑游戏机等活动应有尽有。小客厅里放映着电影,电影的中心主题是介绍这家报社的悠久历史和现状,片长仅20分钟,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最令人吃惊的是报社大厅中央放着一个可供8000人享用的奶油大蛋糕,且是单层的,有4个乒乓球桌那么大。最有新意的是设计者把当天报社的125周年特刊内容全部用巧克力、奶油、糖果等复制在蛋糕上,吃蛋糕等于读这份特刊,令所有来宾赞叹不已!
(资料来源:王志敏.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组织处理与媒介公众关系的重要原则
(1)以礼相待。对待新闻媒介机构和记者要友好热情,不管记者对组织所发生的事件是褒是贬,都要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和服务。
(2)以诚相待。社会组织要为新闻媒介提供实事求是的材料,因为真实的新闻是媒介的生命。夸张、虚假的材料会扭曲组织本身的形象。
(3)开诚布公。组织不论大小,在提供信息和接待上,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给予平等地获得信息的机会和权利。
(4)迅速及时。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因此,组织要及时接待、邀请记者采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新闻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四)政府公众
1.政府公众的含义
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政府公众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
政府公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结构,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三个层次。
(1)国家的中央政府和组织利益所触及的各级地方政府。
(2)政府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企业通过这些部门与政府打交道,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约束。
(3)政府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与政府交往过程中,企业需要接触政府的各级官员、行政部门的助理和秘书,以及职能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
2.组织处理好与政府公众关系的重要性
政府大权在握,具有最强大的宏观控制力。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和优势。
政府代表公众意识,走近政府等于密切了与公众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并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政府是公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保障者,公众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利益。
总之,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相比,在拥有权力、掌握资金、了解信息、控制舆论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组织应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保障、行政支持和社会政治条件。
对我国企业家的系列访谈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家常常用20%~40%的时间处理与政府相关的事项。
正是由于政府的存在,企业才会“自觉地”约束资本逐利的本性,从而变得更加关心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利——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相对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利,企业更应该关心其与政府的关系。
3.组织建立同政府公众良好关系的方式
企业进行政府公共关系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自私的,但企业寻求说服政府和社会公众给予企业帮助和接受企业观点的立场必须是善意的,方式必须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1)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为了维护整个国家利益,甚至是全球利益,企业必须自觉服从政府的管理。即使法律、法令、政策、条例等使企业受到经济损失,企业也必须履行。例如,政府提倡反腐倡廉,要求工商企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教育干部和员工不能违背廉洁奉公的原则,如果某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的腐败活动,企业的相关人员要坚决抵制,还可向主管机关检举,配合政府的工作。
(2)遵纪守法。企业是法人,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团体公民。它的所有活动和行为必须在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对政府公众的公共关系活动必须合法。对政府的公共关系不是阴暗的请客、送礼、拉关系,而是建立在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基础上。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无视国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为了企业利益从事违法勾当、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章作业,那企业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政府的处罚,甚至被取缔。企业只有守法才能在政府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政治形象,得到政府的认可,企业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得到政府公众的保护,并且也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3)大力支持政府工作。例如,政府号召援助灾区人民、资助希望工程、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治安等活动,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为政府公众分担一些重担,客观上也可以赢得社会的好评和政府公众的赞赏。
(4)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一个局部的群体,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政府则是代表国家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代表。
企业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对利益的追求必须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才能得到政府公众的认可,从而得到政府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违背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的社会利益,不能很好地做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政府公众则可能失去对企业的信任,那么,要想获得政府公众的帮助和支持、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将成为一种空想。
(五)社区公众
1.社区公众的概念
社区是指组织所在区域以及与组织邻近的环境。
在公共关系中,社区公众是指组织生活所在区域(市、区、乡、镇、街道、村)的地方政府、其他社团和居民。
社区公众与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居民可能成为组织的员工或是组织最稳定的顾客;社区的其他社团可以成为组织良好的合作伙伴;而社区所在地的政府,则是组织的“父母官”。
忽略了对社区关系的运作,会使企业陷入困境:邻居投诉噪声扰民,企业员工办不了暂住证、结婚证等使员工不能安心工作,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当地居民堵住企业大门不准车辆进出的极端案例,这些不必要的麻烦都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2.社区公众的传播意义
社区公众的数量有限,但传播的作用很大,能在舆论中迅速“聚焦”,影响力很强。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借助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能充分利用他们的见识、专长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意见。社会名流往往见多识广,或是某一方面的权威,组织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或宝贵的专业信息,无形中使组织增添了一笔知识财富、信息财富。
(2)借助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能通过他们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为组织广结善缘。有些社会名流虽然不可能为本组织直接提供所需的专业信息或管理咨询,但由于他们与社会各界有广泛的联系,或对某一方面的关系有特别重大的影响,组织便能通过他们与有关公众对象疏通关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
(3)借助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能借助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某方面的权威,或对社会的特殊贡献、突出成就等,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另外,一般公众存在“崇尚英雄”“崇拜明星”的社会心理。组织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就将本组织的名字与社会名流的声望联系在一起,利用公众崇拜名流的心理,提高了本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