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过程;掌握构成公共关系的三要素及相关特征,明确公共关系工作的类型。
素养目标:具有运用公共关系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公共关系活动的意识。
★建议课时
4课时。
★案例导入
2010年世博会以空前壮丽的景象在中国上海拉开了帷幕,相比奥运会的竞技场,这是一次无以比拟的大派对。4月30日晚开幕式进行到第三章“世界共襄”,当新西兰毛利歌舞团、索韦托非洲合唱团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演员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在舞台上欢歌劲舞时,人们可以感受到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一种精神和专业的延续、深化和拓展。
从世博园浦东主入口一进场就能看到中国馆。馆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通体披上鲜亮的红色,又似一只展翅翱翔的火凤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华文化精神与气质。(www.xing528.com)
国家馆外形与国家气质是息息相关的。中国馆让公众对中国的斗拱、斗冠等形成联想,因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这种斗拱的造型,也寓意着“天下粮仓”的美好夙愿,表现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和强大凝聚力。“庄严、大气、华美”是中国馆的设计构想。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在设计时考虑了中国馆的形象功能,既要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泱泱大国的形象,也要避免庄重严肃给人以压迫感。所以将中国馆设计为架空升起、居中鼎立的形式,并采用层层悬挑的结构。中国馆造型上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文化符号,比如,通风口做成了红色印章的造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个创举。馆的四面各覆以“叠篆文字”,文字内容分别是东、南、西、北以及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馆身采用了极具中国元素的“中国红”,在红色渐次加深下,凸显了层次感和空间感。“中国红”让公众从中了解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在中国的古老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盛大、吉祥。中国馆的“中国红”不仅是源自古老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中国的祝福,“火红的中国必将引燃火红的世界”。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中国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可以从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著名学者吴良镛指出,中国城市文化之博大和高远,并没有在当今世界得到普遍承认,在世博会上,中国馆理应宣扬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
“天亮了,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走向城门,此时,虹桥上已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太阳升起,一行轿夫抬着主人走向集市,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一队骆驼进城……”在“东方足迹”展区,100多米长的电子动态画《清明上河图》让人惊喜,游客仿佛穿越历史时空,置身于北宋汴京繁荣的城市风情中。从宁静的郊区一直到热闹的城内街市,汴京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得以展示,一千多年前汴京繁荣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气息如在眼前。来到“低碳行动”展区,参观者有了新奇的低碳体验。一只“地球”形状的圆形显示屏上,展示了地球正面临的种种遭遇,诸如地震、海岛被淹没、北极熊灭绝等。这里还展出了风能、海藻生物、光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通过一场“低碳行动”的体验,展现中国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努力,表现中国人应对未来城市化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资料来源:张云强.中国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N].济南日报,2010-04-28(14))
案例分析: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也是办好上海世博会的重点。中国馆馆长徐沪滨认为,中国馆努力展示出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和现代成就,在这个基础上诠释城市发展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师法自然”的特点。
世博会这样的政府项目所带动的公共关系机会无疑是巨大的。主办政府,参展的国际、国内政府及民间组织,以及大量的参展商和赞助企业,在不同的轨道上共同把对于战略、形象、沟通的公共关系需求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世博公共关系传播网络,以中国为核心覆盖并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展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竞争的强有力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