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到30年代

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到30年代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前中国某些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已有一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主要是由对外贸易的扩大引起的。中国出口以农产加工品为主,茶和丝占一半以上。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到30年代反而减慢下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结构,加剧城乡矛盾,阻碍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所以就农产品商品化来看,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很不充分,这亦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到30年代

鸦片战争前中国某些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已有一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主要是由对外贸易的扩大引起的。中国出口以农产加工品为主,茶和丝占一半以上。1894年较1840年,茶出口量增加3.3倍,丝增加8.2倍,按价值计共增5600余万两。而内销市场增长不大,但因厂丝出口,出现茧市场,蚕茧商品化。基本上内销的棉花,受进口纱布压力,商品量增长有限。这期间又受鸦片进口的刺激,突出地发展了罂粟生产,市场价值估计超过9000万两,但纯属破坏性商品生产。

甲午战争后,农产品的商品化继续发展。1894~1919年间,出口贸易总值增长近四倍,但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茶出口衰退,丝亦不振;而新发展起来大豆豆饼和其他油料作物,以及蛋类、禽畜类等产品出口。这期间,国内市场发展颇快,棉花、蚕茧、烟叶等商品量增长迅速,这主要是国内工业发展的结果。这种情况,加以城市的发展,使得粮食的商品率有了提高,估计1894年为16%,1919年增为22%。但从1919年到抗日战争前,出口值没有明显增长,按金价计却一直是下跌的,丝茶老产品出口更大为衰落,仅有桐油、猪鬃、花生等出口有一定发展,其他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不景气。在这期间,中国农村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农村经济危机的双重袭击。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到30年代反而减慢下来。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阻塞,通货膨胀,许多地方的农村又有返回自然经济的倾向。(www.xing528.com)

总的来看,在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体制下,农民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的自给问题,有限的耕地主要为粮食以及棉花占据着,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小农经济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国内市场又备受城乡剥削阶级的盘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结构,加剧城乡矛盾,阻碍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尽管农民依赖市场的程度日深,而农村购买力枯竭,广大小农极端贫困,只能勉强维持自给。所以就农产品商品化来看,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很不充分,这亦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