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买办有随洋行来自广州的行商、散商、通事;以后则由洋行的学徒、职员中提升,并有教会学校学生及官僚子弟加入;而人数最多的是选自口岸的华商,上海买办中出身商人的约占2/3。
除贸易洋行外,外商银行、保险业、轮船公司、工矿企业等也雇用买办。大洋行并有副买办(跑楼)和各部门买办,上海英商怡和洋行有正副买办50余人。估计19世纪末,全国933家外商企业共有买办1万人以上。
买办的收入包括薪金、佣金及货价差额、银秤差额、利息差额、鉴定银色收益等,以佣金为主。佣金一般为交易额的0.5%~2%,视批额大小、风险、市场畅滞而不同。按照进出口额估算,1840~1895年间,买办佣金收入在4亿两以上,连同薪金及其他收入估计共约5亿两。(www.xing528.com)
买办收入既多,他们除挥霍外仍有积累。其积累除充作洋行保证金、附股或存入外商银行,以及部分用于房地产投机外,投资经营工商业者亦不少。洋务派经营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中,重要投资人和经营者如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均属买办。早期民族资本的工业、航运业主要投资人中,买办出身的占20%左右,如祝大椿、朱志尧和后来的刘鸿生,都由买办成为实业家。不过,买办的投资更多是在商业和银钱业,尤其是与洋行业务有关的纱布、五金、丝、茶等商业。
买办有大中小之别。大买办约占买办总人数的5~10%,多系受雇于大洋行、银行,与洋商关系深密,有的任期长达数十年,甚至子嗣父业,形成买办世家。他们收入极丰,不少年达数万,数十万两,有的家有资金一二千万两。许多大买办捐有道府官衔,或借洋人之力身居要职。中小买办多系受雇于较小洋行,任期亦短,有些每届合同期满(一二年)即须另谋出路,常是任一二届买办即自行经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