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以概之,中国城市群规划的意图在于形成更多支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极。此外,中国城市群迅猛发展的同时,依托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所形成的经济圈,是引领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此外,目前阻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省际间、区域间、市际间的协调和协同问题,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不断探索和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伴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合作与竞争都在所难免。对一个地区来说,加快自身发展既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先决条件,又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差异竞争,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使合作各方获得原本不具备的发展条件和优势,最终达成1+1>2的效果。

截至目前,我国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规划的“19+2”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来说,“19”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和天山北坡19个城市群,“2”即拉萨喀什为中心的两个城市圈,“19+2”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大陆地区。一言以概之,中国城市群规划的意图在于形成更多支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极。其发展的归宿是以这些城市群的发展为核心动力,引领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立足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经济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下行压力大、投资乏力等新情况,如果仅靠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其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越来越有限。在此背景下,城市群之间协同共振、抱团取暖有助于形成发展合力。因此,实现城市群发展的异军突起已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方。

从我国成熟都市圈发展的经验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较高的城镇化率为城市群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中国城市群迅猛发展的同时,依托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所形成的经济圈,是引领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手段。长远来看,我国19个城市群的建设将倒逼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疏解产业功能,为周边广大中小城市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城市群的构建还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再分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此外,产业和民生政策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同城化”,有助于培养新的增长引擎,进而培育出一些像北上广深一样的“新一线城市”。

客观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存在不平衡现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由此着眼,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还比较低,难言成“圈”、成“群”。为此,我们需要加快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市场化水平,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带动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此外,目前阻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省际间、区域间、市际间的协调和协同问题,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不断探索和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快速崛起是带动城市群形成和壮大的关键。从数据来看,中国大都市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是全国其他地区的4倍。2018年,全国有16个城市GDP跨过万亿元台阶,这16个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30%。由此足见,大都市是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中心城市、大都会城市积累丰富且实力雄厚,正引领周边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且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是持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其中,19个城市群属于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其他地区则属于生产农产品和保护生态,重点是增强其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最终协同构建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从长远来看,虽然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19个城市群涵盖和涉及内地231个地级以上城市,而2018年末,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为297个,也就是说全国超过70%的地级以上城市都纳入到了这19个城市群中,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立足国内,这些区域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增长极。放眼全球,这些城市群发展所形成的合力将助力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进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

结合我国都市圈建设现状分析,19个城市群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其中,处于第一梯队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的“领跑梯队”;第二梯队包括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是确保中国经济稳定最重要的“跟跑梯队”;除此之外,还有北部湾、天山北坡、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组成的“第三方阵”,它们是彰显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潜力梯队”,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快速增长极。(www.xing528.com)

坦率地说,我国城市群范围较大,又涉及多个行政区划,一体化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都市圈发展的范围相对容易界定,而且合作的现实基础好、针对性也强,更容易形成合力。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进程看,一般都是从中心城市、都市圈开始,逐级逐圈推进。为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中,应把都市圈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衡量。

从激发经济圈、都市圈建设的活力看,人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迁徙”更是贯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线。回顾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劳动人口从低收入地区转移到高收入地区,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由城市化走向大都市圈化,这个“圈”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便成就了城市群。据权威机构测算,未来,中国19大城市群将以1/4土地集聚74%人口,创造90%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7%。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约70%,对应的城镇人口为10.2亿,较2017年增加约2亿。若简单按当前趋势推算,未来2亿新增城镇人口有约1亿人来自乡村,其他则将是自然增长和行政区划变动的贡献。

综合来看,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增速在1.3%左右,即每年有四五千万人实现城镇化。如今,每年大概有一千万新增城市人口,未来还会进一步减少。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了高速增长,下一步将逐渐放缓,这也符合经济规律。从城镇化进程看,我国城镇化的前期是就业能力比较强、创造财富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先进入大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可能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率先崛起,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个人优先获得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机会。

按照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提高城镇化率的重点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的下半场已经开启,进入追求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阶段。今后不宜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应该追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人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迁徙,这也倒逼我们要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预计到2030年,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中国未来有望形成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成渝5个人口亿级城市群,10个以上1000万级城市,12个左右2000万级大都市圈。

从引领中国城市群崛起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其次要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扎扎实实提高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再次要有效化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还需持续发力产业升级、产业创新,以新科技、新动力、新动能为依托,不断提升科技原创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中国“第一梯队”城市群率先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