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化与区域合作探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化与区域合作探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本节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全球化和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探讨。因此,以马克思交往思想指导区域合作,可促进组织内各成员克服地方利益的排他性,减少零和博弈,提升合作顺畅度、获得感。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一经产生便走向全球化过程,同时也带来了世界的全球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化与区域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已然势不可挡,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更不可或缺。甚至有英国学者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化的最高阶段,应当把全球化看作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但本节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全球化和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被称作“第一次全球化”或“早期全球化” 的阶段,且马克思就主要生活在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英国伦敦。对于全球化的兴起,马克思曾不无感慨地说:“资本主义200年创造财富超过人类两千年的总和。”

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全球化也毫无疑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它加深了国际社会间的了解和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各国的经济实力,并在助推脱贫、科技进步、观念交融、提振创新等方面影响巨大。然而,发端于西方社会并由部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也并非完美无瑕,它也因矛盾的不断累积而面临分崩离析的状态。因此,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分析,才使我们有可能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

首先,全球化并没有能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问题消失。就此,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源于资本的私人所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危机因而周期性发生。从实践看,全球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可能性,一国或一个跨国公司就可以生产出足以供应全球的产品,但大部分利润却被资本家赚走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支付能力的增长却长期滞后。这样的观点很容易从一度存在的“中国式工厂”中找到答案,譬如,某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寻求加工合作厂家,一件被中国“代工厂”加工为成品的百八十块钱的衣服,眨眼间贴个外国标签就能卖到上千元。

其次,在全球化的情形下,各国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生活成本等,均被置于全球化市场的无情竞争下,生产的异化没有减弱,而是强化了。对此,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曾一针见血地说,人的劳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一切都“物化”了。例如,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家拼命追求利润,极力扩大生产规模,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屡见不鲜。而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诱导下,消费者过度消费甚至借贷消费,全球市场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债券投资、资产重组等所谓金融创新产品,难掩其巧取豪夺的实质。投机者一旦成功,便一夜暴富,而大量劳动者为此沦为了新的“负翁”无产者。

再次,全球化是资本、贸易、劳动力越来越自由的跨国流动,它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符合逻辑的表现或结果,它使各国经济朝向一个全球体系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经济独立性逐渐瓦解或消散,并转向一个全球经济体,个体国家的经济则成为其组成部分。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世界性的劳动分工和资源的再配置,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专业化倾向突出,在劳动剩余的占有上也会不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会伴随一个或多个中心的出现。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互动环境和结构中,某些国家不得不交出部分经济主权,而受制于经由各国协商而产生的国际规则。还有,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发展形态,带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带来了社会各阶层收入悬殊等待解难题。此外全球化带来新的问题还包括全球治理的主体是谁,利益分配上是否也有剥削与被剥削现象……

复次,每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都有其自身的根本动力、基本矛盾以及运动模式。纵观自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两次全球化过程(以二战前后为分割点),可以发现,一个或数个军事、科技和经济强国往往在全球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球化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宿命及规律。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活跃,但随着问题的积累和爆发,也可能会停滞和倒退,甚至戛然而止,19 世纪的第一次全球化进程就是在二战的枪声中被无情终止的。此外,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西方仍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少数国家将全球化的“红利”收割殆尽后,又指望以逆全球化的实际行动达到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目的,需要世界各国提高警惕。(www.xing528.com)

最后,世界发展的历史已经呈现给我们一些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的现象或是没有深入探究的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的一体化带来的“全球治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等问题。但当今地球村成员的合作程度越来越深、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出现很多靠一国之力难以化解的的问题。譬如全球化所涉及的跨国协定、全球性质的条约制定,以及超越国界的制度化的解决机制和方案等,都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才能探查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推动问题更好地加以构思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是国际、国内开展交流合作的外在表现,全球范围内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国际合作的典范。由于跨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交往交互交流属性,因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出发,去深度考察区域合作的现象、实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建设性意见和解决方案

一是,马克思所使用的“交往”概念较为宽泛,包括交互活动、交流联系、交易交换等含义。它可以是个人之间、社区(群)之间的,还可以是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物质交往或精神沟通。但马克思同时又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照此,区域合作也可被定义为借助交往合作进而推动利益实现的过程。不管是个体、团体还是国家,均存在着自身利益诉求,合作的原动力就在于各方能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但现实表明,区域经济合作广泛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也增加了交往与合作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各方合作的主动意愿。因此,以马克思交往思想指导区域合作,可促进组织内各成员克服地方利益的排他性,减少零和博弈,提升合作顺畅度、获得感。

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表示:世界的发展必然要打破原有封闭的、隔绝的状态,这需要民族、地域、国家作为主体进行相互交往。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一经产生便走向全球化过程,同时也带来了世界的全球化发展。结合世界形势看,无论是国家交往还是地区交往首先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正是基于交往之上的融合融通,推动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从我国推进区域合作的实践看,国内跨区域合作需要各方积极参与、融合发展,才能达成共赢的目标。从国家整体来看,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谋求发展无疑需要互补互助、加深交往。而即便在合作的区域内,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和冲突,要推动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区域协同、加深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就区域经济合作来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如保障政治正常运作的各种制度、政府间关系等属于政治层面的交往,经贸活动中的交换属于经济层面的交往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往形式会经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的区域合作,表征着交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多公共事务突破原有行政区划,成了区域性公共问题,原本地方政府间较为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治理方式便不适用于处理区域公共性问题,于是地方政府间的区域合作应运而生。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后,各方必然能同心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合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分析应当包括历史和价值两个尺度,历史尺度是立论基础,价值尺度是本质认识。如果单纯利用历史尺度,资本主义全球化无疑是进步的、无可挑剔的;如果单纯利用价值尺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每个毛孔” 又仿佛是充满着罪恶的,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压榨和剥削。因此,显然不能单纯运用其中某个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必须站在辩证思维的立场上,做到两个尺度的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