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煤炭的“故乡”,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的70年间,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90多亿吨,有力支持了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若是折算成发电量,相当于点亮了新中国一半以上的灯火。但另一方面,山西的煤矿长期粗放式开采,加之小煤矿遍地,不仅破坏了生态,更严重污染了环境。以太原为例,太原的西山古有“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美誉。但是20世纪90年代起,几千个小煤窑的私挖乱采,让整个西山伤痕累累、黑灰漫天。据专家测算,每采一吨煤会破坏2.48吨地下水,过度开采也加剧了山西地下水位的下降。
不改不行,不转更不行。几十年来,虽然山西全省上下都有这样的意识,但由于过去赶上了煤炭市场行情紧俏,抱着煤炭这棵“摇钱树”,哪个愿意轻易去冒险突进?
其实,早在2010年12月时,山西就已经被国家定位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惜的是,山西没能抓住这次转型发展的机遇。
新时代,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运行转而依靠清洁能源,山西煤炭行业整体上不断萎缩。面对行业寒冬,山西“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一度使山西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甚至出现了GDP增速全国垫底的窘况。
山西的出路何在?还要不要搞煤?这不仅是时代之问,更是山西转型崛起必须厘清的问题。痛定思痛,山西迫切需要转型,山西的希望就在于转型。
2017年2月25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正式挂牌,作为山西转型崛起的重要依托和平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由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山西科技创新城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产业园区,共8个产学研园区整合而成,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在产业规划上,重点是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6大专业化产业园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山西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五项重大任务,点题山西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将山西的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以说,2017年是新时代山西转型崛起的“元年”,一场席卷三晋大地的经济转型战由此全面拉开—山西发展不是不依赖煤,而是要把煤炭变成清洁能源、清洁行业,同时要通过煤化工等高新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不断提升煤炭附加值,健全能源产业链。(www.xing528.com)
可喜的是,近年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造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擦亮了转型综改这块金字招牌,也为引领全省经济转型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首先,示范区把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晋中两市八个主要开发区整合成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实行“三统一、三不变”。“三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三不变”即太原、晋中两市的人、财、物管辖权不变。晋中市域内各园区受晋中市和示范区双重领导,以晋中市领导为主,形成一个主战场、两个集团军协同作战的格局。其次,示范区还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理顺示范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各类利益关系,强化示范区经济属性,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探索职员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有效激发了示范区发展活力。再次,示范区围绕“扩区”发力,在整合八个园区现状规划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南北两翼扩展,打开示范区发展空间,并在规划协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务实的效果。
2019年5月,党中央正式出台《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这也是继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后,党和国家再一次对山西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为山西实现从“煤老大”到“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带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强动力。
从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看,太原市围绕转型求振兴、谋崛起,相继打造了转型综改示范区和中北高新开发区两大产业转型、创新转型区,新建立的文旅转型区—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继综改区之后,太原最大省级示范区。至此,以太原“新三区”为新引擎、新动力,太原实现了“颜色”“成色”“气色”的提升,经济社会转型成效显著。
一是看“颜色”,太原城市面貌经历了由黑变绿的嬗变。以前,太原西山上遍是采矿留下的废墟,几乎连绵不断的都是废矿。煤矿、石膏矿、采石场,成为太原市最大的污染源,以致“爬西山没人敢穿白衬衣”。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太原西山至少已经完成生态修复8万多亩,建成17家城郊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20多万亩,重现“郁郁苍苍三十里”美景,让游客有了“人在画中游”的幸福感。同时,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有利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以幸福产业、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初步打造了“三区三核一环”的空间结构。未来,还将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样板区,形成中华文明标识的传承创新区,建设文旅引领的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区、以人为本的城乡高品质生活区,争取成为新时代践行“两山”理论的山西样板。西山已经由黑变绿,这是太原转型崛起的前奏,也是山西全省深化转型的缩影。
二是论“气色”,太原经济顺利实现了由负转正的蝶变。山西GDP增速曾经一度持续下滑甚至全国垫底,以太原为例,从十几年经济增长数据看,太原在2009、2010、2013这三年经济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本来自己经济总量就不大,低增速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别人基数原本就大,再加上人家的高增长,差距自然越拉越大,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别人越甩越远。但反过来说,转型崛起的前提是“不要带血的GDP”“不要黑色的GDP”……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了新时代的转型之路。2015年,太原GDP实现27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9%和全省3.1%的增速。2020年,太原GDP总量跃升至4153.25亿元,较2011年2080亿近乎翻番。
三是讲“成色”,太原发展动能实现了由旧到新的切换。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改革创新展厅,从厚度仅0.5毫米高纯半绝缘4H-SIC单晶衬底,到用生物基聚酰胺56材料制作的阻燃作训服,从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中科潞安深紫外LED杀菌产品,到填补国际空白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系列产品……综合展示了山西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半导体产业、生物基材料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占据国际、国内行业高点。在这背后,示范区面向新时代科技前沿,正大力培育“2+9”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合成生物与电子信息两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绿色建材、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9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几年下来,园区内的智创城1号已经成为太原的城市新地标,更是综改示范区最代表创新与活力的“杰作”。每天,数以千计的创新人才走进这座双创中心,其中一半以上都是95后。由此,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发展新动能,不断在这里聚集,不断从概念变成现实。此外,太原市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科学规划布局、改善营商环境、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等系统性工程,带动太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动能实现由旧到新的切换,让龙城晋阳生机勃发、动力澎湃,进而成为山西转型综改的主战场、引领山西“凤凰涅槃”的新引擎。
新时代,太原转型发展的抓手或衡量的关键是看“颜色”、论“气色”、讲“成色”,这不仅仅是形势所迫、转型所需,更应当是一种不变的底气、持续的坚持、发展的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