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武汉城市圈建设只能算是个“小目标”。或者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目标与手段的问题,前者是发展目标,后者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武汉从近代起便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巅峰时的武汉曾与上海相提并论;曾经是亚洲的三大城市之一:上海、东京、武汉。武汉雄厚的实力曾创作了武汉辉煌的历史,但反思历史可以让武汉展望更大的世界。武汉是国内深具底蕴和底气的一座城市,综合优势更是在国内领先。纵观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囊括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富集、水陆交通齐备、医疗机构丰富等发展“富矿”,因此,江城武汉是一座难得的天选之城、天造之城、天元之城。
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一般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目前全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大城市。2015年以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相继被列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盘子”。
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赋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由此,武汉迈向我国城镇体系的塔尖。
2018年年初,武汉正式出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作出武汉“三步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部署。即到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2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初步建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武汉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步目标仍面临不小的挑战。2019年武汉GDP历史性地实现16223.21亿元,排名全国前八强,位列成都之后、杭州之前。但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武汉经济总量为15616.1亿元,出现小幅下滑。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10%。即使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距离2万亿的原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除非能通过一定的行政强制手段,将鄂州部分区域划归武汉或纳入武汉统计范围。
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成效来看,武汉城市圈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了核心圈、外围圈、机会圈(辐射圈)良好互动的局面。但目前武汉城市圈偏于鄂东,理论上具有向西扩展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向西拓展,就能将荆州、荆门、宜昌等城市拉入“圈”中。应当说,目前这样做的条件和机遇都比较成熟,如果武汉城市圈的范围能够继续有效扩大,必将引爆武汉城市圈的二次发展,助推武汉早日实现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结合都市圈理论分析看,城市群在形成的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但在经历了极化阶段后,都市圈区域的地域结构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难以再产生更多、更密切的深度联系。此时,都市圈结构的进一步转换往往来源于外围圈附近新的增长极的产生,这就是都市圈裂变发展的过程,也称作“二次极化”。
在国家规划的9大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武汉人经常开玩笑说:“在法国,坐一小时车就到德国了,再坐一小时就到波兰了。而在武汉光谷,坐一小时车后,你人还在光谷,再坐一小时车,你仍然在光谷。”当然,这是由于光谷一带常堵车,也有大家调侃夸张的成分。然而,相对于重庆,武汉差不多只有其十分之一大,确实不能算大。武汉也不比北京和天津大,为何单单武汉落了个“大武汉”的名号呢?—这可能是武汉交通便利、通达四方的缘故吧,抑或武汉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大江大湖自发地衬托了武汉之大。
单就地理位置来看,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武汉地处中部,市区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水汇合处。从全国来看,武汉也正好占据了华中腹地的有利地形。若以北起黑龙江瑷珲南至云南腾冲的连接为界,我国陆地分为东西两大区块,武汉正好处于东西部的“圆心”位置。若按常规的中、东、西三大地块划分,武汉中部地带、长江中游中心部位的区位具有承东启西、交融交流的作用,这也使其可以更好地享受到东部地带的经济、科技、智力、信息优势与西部地带资源、能源优势双向对流的红利。(www.xing528.com)
从综合实力看,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引领中部崛起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按照国家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武汉要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发挥“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 的重要功能。同时要高质量打造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进而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武汉近年来瞄准“四大中心” 地位,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步伐。首先是进一步明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承接产业布局和转移、打造中部地区开放高地、加快推进美丽武汉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具体抓手。其次是加大其水港、陆港、空港资源整合统筹力度,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发力,夯实“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基础。此外,武汉还致力打造国家全面开放的战略联接点,全面巩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提高武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
从长远发展看,人才是支撑城市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武汉在校大学生长期位居全国第一,百万在汉大学生不仅提供了强劲的消费动能,还有效提升了武汉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武汉还通过“留汉计划”,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武汉,这更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添了底气。
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加持下,武汉发展机遇叠加,发展潜力无限。从立足引领中部崛起的目标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最强引擎,是绝对的王者存在。另一方面,武汉最大的优势是“长江+地利”,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武汉可以在更广地域、更大范围内发挥核心功能和引领作用。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武汉是长江中游的核心城市,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武汉作为超大引领城市,将与长沙、南昌等内陆城市一道,合力实现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建设目标。
2020年,武汉经历了“浴火重生”,也在巨大的困难和考验面前重塑了“英雄武汉”的形象。但直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愿景,武汉还面临大而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掌控能力不够、缺乏产业发展定性、产业全局谋划与落实能力不强等“待补的功课”“成长的烦恼”。为此,武汉还需要进一步地务实进取、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为新时代“大武汉”的复兴之路而努力。
武汉人历来敢为人先、不乏智慧,以武汉光谷地区为例,2000年前后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鲜见人流。20年过去了,今天的光谷是武汉最著名的创新创业中心,各类新兴产业每年可创造过千亿的产值,成为武汉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据说,为缓解光谷地区的交通拥堵,武汉光谷“空轨”已经在路上,预计2021年即将投用。
立足时代,放眼全球,“大武汉”这一列时代“复兴号”,正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挺立时代潮头,实现新的跨越和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