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具体举措。
不同于南京都市圈的跨省协作,目前,武汉城市圈架构主要是“1+8”发展格局,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以及仙桃、天门、潜江这8个城市,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此外,伴随着荆州洪湖市、荆门京山县、随州广水市、荆州监利县相继以城市观察员身份入“圈”,武汉城市圈目前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3个省直辖市、5个地级市,以及6个县级市和15个县。
从多年的运行实践看,武汉城市圈以湖北省30%的区域面积容纳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60%左右。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对内来说,可以壮大武汉乃至全省的经济实力,形成新的增长极;放眼来看,“中部崛起看湖北、湖北崛起看武汉”,这也是湖北“领跑”中部崛起,以至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关键。
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历程看,武汉城市圈的动议最初来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并在2001年成为政府部门的决策。2004年,湖北省“两办”以正式文件形式首次明确并固定了“武汉城市圈”这一提法。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在国家层面被认可。
新的发展条件下,《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于2014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明确要求,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推进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这为新时代武汉城市圈的创新发展和高标准建设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政策指引和支持。
客观来说,当前武汉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较20年前已经大幅跃升,为武汉巩固“华中之中”地位奠定了良好条件。从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的方向看,武汉发展的重点是打造“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大武汉”在中部、在全国崛起。
作为华中重镇,武汉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汉阳造”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涵盖冶金、机械、汽车、食品、纺织、化工、建材、商贸、电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布局;再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洗礼,武汉形成了“钢车机新”四大产业支柱;步入新时代,武汉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等新领域都有明显优势,为做强做大武汉城市圈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武汉城市圈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正是由于成员间紧密的产业协作和互动,才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理念的深入拓展和践行。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创新、消费升级、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城市圈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此还需进一步克服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力偏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凝聚优势、形成合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武汉城市圈对湖北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武汉城市圈现代化交通运输网格局相对完善。铁路方面,武汉城市圈依托高速铁路构建“1小时通勤圈”,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铁路网,成员城市间甚至是部分县区间都有高铁连接;公路方面,武汉城市圈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以武汉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各城市间相互贯通的公路网;水运方面,武汉城市圈坐拥长江、汉江两大水运主通道,为城市圈成员一体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内河商贸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航空方面,武汉天河机场是全国8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航线通达国际、辐射全国,同时鄂州国际货运航空枢纽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有力构建起客货分流的城市圈经济“空中走廊”。此外,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武汉城市圈还构建了沿福银、京港澳、京九、沿江四条综合运输通道,较好地实现通达全省、全国范围的“多拉快跑”功能。(www.xing528.com)
从构筑同城化生活圈的目标看,武汉在2018年就启动了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的建设。根据规划,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全长约360公里,将有效串联起武汉、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市的11个县区,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全面完工。其中,武汉统筹建设205公里,武汉境内有157公里。目前,从武汉出发北上孝感、麻城,有汉孝、武麻高速,南下咸宁、长沙,有青郑高速,东去黄冈、鄂州、黄石,有武英和左高速,西去仙桃有汉蔡高速,去洪湖、监利有汉洪高速,武汉已经形成到新城区半小时、到城市圈8城市1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的交通圈。
从打造武汉城市圈核心区的要求看,城市圈内的其他成员需加强与武汉市规划的对接衔接,才能构建深度融合、区域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同时要对接武汉城市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水平。在享受城市圈“同城待遇”方面,要以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为方向,提升同城化水平。比如,可以先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建设重点是布局并形成武鄂和黄石、黄冈联动发展的大格局,在更大范围内、更高质量上构建“大武汉”经济核心区,以实现更好地带动和引领城市圈各成员实现竞合抱团、发展平衡、优势互补。尤其是在武汉城市圈产业规划和发展方面,要提升下好“一盘棋”意识,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构建城市功能互补、交通便捷顺畅、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分工合理、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圈。
综合来看,武汉城市圈区位居中,通达性好,加上先天强大的“水公铁空”路网格局,强化了武汉城市圈辐射、连接、通达的功能。特别是在武汉城市圈区域范围内的平原较广,为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协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武汉自然资源丰富、教育资源密集、人才荟萃,使其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这都是武汉城市圈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客观来说,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还要围绕一体化、同城化等目标,继续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确保武汉都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良好范例。
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来看,武汉还应充分挖掘“长江+”的潜力和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可借鉴纽约-芝加哥“美国双核”的经验,强化并致力构建上海-武汉“中国双核”格局。从“美国双核”的经验看,纽约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并成为全美第一大都会,原因就在于它有芝加哥这一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巨大的经济腹地支撑,进而形成芝加哥(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和纽约(港口城市)双核共振的“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历史上,曾有人将武汉比作“东方芝加哥”,至今看来这仍有现实意义。从打造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的角度探讨,现阶段武汉在技术、经济、观念等方面和上海虽然还存在较大的梯度落差,但两者间合作互补的潜力更大,必须通过跳跃式的链接才能实现二者间广泛而深入的经济联系。换句话说,唯有进一步壮大武汉发展的总体实力,方能再论上海-武汉“中国双核”模式的构建。
从2020年6月1日起,湖北鄂州市率先启用“027”武汉区号,这是鄂州深度融入武汉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鄂州已经来了,其他城市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