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都市圈:能级与版图双重提升

南京都市圈:能级与版图双重提升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人口呈现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正加快形成,这也正是南京都市圈能级提升的重要缘由。南京都市圈的新“版图”,将新吸纳常州市溧阳市和金坛区入“圈”。首先,南京都市圈的打造易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形成正面竞争之势,限制其资源集聚和影响力的提升。

南京都市圈:能级与版图双重提升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就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复函,原则上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也是首个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从地方经济合作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层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人口呈现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正加快形成,这也正是南京都市圈能级提升的重要缘由。

南京都市圈的新“版图”,将新吸纳常州市溧阳市和金坛区入“圈”。扩容之后,南京都市圈“版图”将包括江苏省的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以及新入围的溧阳和金坛,形成“4+4+2”发展格局。

人文和自然条件看,南京都市圈各城市自明代起就同属南直隶,至清代又共属江南省,彼此间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具有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截至2019年,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达35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分别占长三角地区的1/7、1/6,在全国同类都市圈中具备较强影响力。

关于构建南京都市圈,其实早在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即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试点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不过随后沉寂多年,未有进展。南京都市圈的提法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7月,其时,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

从都市圈发展实践看,影响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实力、开放程度、产业能力、科技和管理水平、人口规模、资本实力、基础设施水平等,都市圈必须由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核心城市带动,才能参与更广范围的区域竞争,最终为都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论经济实力和发展资源本应该是省内首屈一指的。但长期以来,领跑江苏经济的城市却是苏州和无锡两座城市。虽然南京近年来已经超越无锡位居第二,但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仍不免尴尬。为此,强化省会城市功能、提升东部中心城市首位度一直是摆在南京面前的重要课题。

难能可贵的是,南京都市圈作为跨省域经济圈,在苏皖两省联合推动下,双方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在2013年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议事协调机制,通过成立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明确了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在市场化机制结合方面,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作用,先后建立了南京都市圈智能制造发展联盟、城市广电协作联盟、物流标准化联盟等组织,整合各行业优势资源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在特别合作区机制方面,就毗邻区域融合发展进行沟通衔接,创新启动了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在日常运作环节,还形成了都市圈城市群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等多层次的互动协作机制,破解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肠梗阻”问题,使得都市圈成员间政策协同水平稳步提升,这也为促进都市圈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根据都市圈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推进都市圈精细化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禀赋条件,有效整合都市圈的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彼此间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有机衔接、差异发展。如此看来,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应强化产业差异、专业分工的发展导向,打破以往溢出与承接的单向关系,走出一条梯度分布、各具特色的产业协同之路。此外还要大力学习借鉴周边都市圈人才、资金和科创等优势,引领南京都市圈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可以预见的是,在“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家对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新定位和长三角内部都市圈建设的新形势,提升南京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作用发挥,推动南京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是实现南京都市圈发展新目标的关键。(www.xing528.com)

在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方面,南京都市圈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铁枢纽架构,推动宁天城际、宁安城际、宁启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持续强化禄口国际机场辐射功能,在都市圈内各市建设异地候机楼,实现航空服务的无缝对接。注重与都市圈各城市相互衔接,着力打造“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目前南京与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实现高铁或动车1小时内直达。滁州市中心到南京河西新城时间压缩一半,只需40分钟。加强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携手打造“区域城市大脑”。积极打通省际“断头路”和“瓶颈路”,加快构建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基本形成都市圈快速通勤系统,进一步增强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这些措施也表明,促进都市圈内要素自由流动以及畅通互联的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推进都市圈内人、财、物、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结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看,南京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未来还应围绕辐射苏中苏北苏南地区下功夫。同时要从全局高度考虑,把打造东部中心城市作为重要目标,与上海杭州、“苏锡常” 等城市联手,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角度看,南京都市圈仍面临艰巨挑战。首先,南京都市圈的打造易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形成正面竞争之势,限制其资源集聚和影响力的提升。其次,在东部地区,上海大都市圈无疑是集聚金融、人才、资本、科技的高地,南京都市圈应不断增强向西向北拓展发散的功能,持续放大长三角优势,这也是南京都市圈突围的重要努力方向。再次,南京都市圈建设需要更好协同各城市规划、建设、生态、产业、文旅等层面政策,只有两省“步调一致”,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同城化的深入实施。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南京都市圈建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理应遵循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两个重要发展原则。为此,南京需立足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三大定位”,以打造能级更高、优势更突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为目标,尽快引领周边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提升发展要素的集聚和承载能力,为周边城市发展“加持”,合力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取得实效。

从地理位置看,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会点,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由此出发,南京除了要发挥好中心城市引领辐射的作用外,还承担着服务江苏及皖江、皖东地区的重要功能。如果再扩大开来,南京要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承东启西,使长三角能够辐射和带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并通过京沪、宁西等通道,连南接北,辐射苏北及华东等更大区域。

总体上说,都市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核心向外围扩散的过程,但当都市圈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更具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又会不断向中心城市回流,这大概也是未来的南京最为期待的结果。

结合当下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南京都市圈的构建还应当厘清发展目标和各方责任,完善短、中、长发展架构,综合考虑现实基础、分工合作、效率发挥、协同共振等因素,尽快走出一条量质齐升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只有兄弟城市的“水涨”,才能推动南京发展的“船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