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二重开放的企业集聚效应可能存在区域间的空间差异,本章继续沿用前文的划分标准,将中国276个地级市分为沿边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三个子样本区域进行估计,比较分析企业集聚效应的空间差异。表5-4为沿边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模型(1)-(3)的估计结果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对于促进沿边地区企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单纯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不能促进企业集聚。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沿边地区的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单纯的对外开放无法形成集聚,甚至会产生阻碍作用;此外,沿边地区相邻国家均为欠发达国家,国家间的边界效应大,国外市场难以打开,贸易成本相对较大,对外的投资贸易规模较小,影响企业集聚的是来自对外开放与区际开放和国内市场规模的交互效应。模型(4)-(6)的估计结果正好验证了国内市场规模与对外开放、区际开放之间的交互效应对企业集聚的影响,国内市场规模与区际开放、对外开放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性的“交互效应”的存在使得沿边地区本身较小的国内市场规模可能对企业集聚产生的不利影响弱化,区际开放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弥补国内市场规模较小产生的问题,在长期“循环累积”的作用机制下,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慢慢对企业集聚产生“锁定的路径依赖”。对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性,区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可以达到相互增强的效果。
表5-4 沿边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
续 表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6)均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5-5为沿海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区际开放和对外开放均能显著促进沿海地区企业集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迫切需要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机器,把外资企业“引进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当时的国际贸易是以成本低廉的海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导,这使得沿海地区企业集聚更加容易。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经过二十来年的积累,沿海地区的国内市场规模已经初具规模,具备吸纳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也显著促进了企业不断地集聚。模型(4)-(6)的估计结果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分别与区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再一次验证了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程度的加深会放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企业集聚。
表5-5 沿海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
(www.xing528.com)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6)均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5-6为内陆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模型(1)-(3)的估计结果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对于促进内陆地区企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单纯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不能导致企业在该地区集聚。对外开放使得内陆地区的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集聚,降低了本地区的企业集聚效应。与沿边地区和沿海地区不同的是,在强化行业间外部性方面,内陆地区国内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之间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是个相互增强的过程;而国内市场规模与对外开放之间的交互效应对企业集聚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即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市场规模约束。
表5-6 内陆地区企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6)均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5-4、表5-5和表5-6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沿边地区同行业企业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最大,行业间的外部性仅次于内陆地区;区际开放给内陆地区带来的企业集聚效应最大,其次是沿边地区;在国内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条件一致的条件下,对外开放政策仅对沿海地区的企业集聚有效。国内市场规模与对外开放交互效应没有区域差异,均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即对外开放会通过国内市场规模促进企业集聚;而与区际开放之间的交互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国内市场规模与区际开放之间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内陆地区国内市场规模与区际开放在影响城市化经济过程中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完善内陆地区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性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在同行业企业集聚过程中,国内市场规模与区际开放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