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并比较分析了这种效应的空间及行业差异。那么,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是否也有差异?为此,进一步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分类,分别引入公路、铁路、内河航道三种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并分别对高速公路、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三个等级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表4-6和4-7列出了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均为新建企业数量,依然采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进行估计。模型(1)-(4)为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不同层次市场规模交互项的估计结果,模型(5)-(8)为不同等级公路与不同层次市场规模交互项的估计结果。
模型(1)-(4)的估计结果显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新建企业数量的偏效应为正。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高1%,新建企业数量增加1.3%;铁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高1%,新建企业数量增加8.6%。从全国范围来看,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远远大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内河航道密度的提高,并不能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内陆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并不显著;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显著为正,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为4.49,能够显著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内河航道对企业区位选址影响的偏效应为负,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内陆地区联接沿海和沿边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优势,铁路运输网络较为健全,对于企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由于部分公路收费高会提升运输成本,不利于吸引新企业选址。沿边地区铁路网络和内河航道网络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甚微,而良好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显著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为1.30。沿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铁路交通网络,对于吸引新企业选址落户的能力相对较低。虽然沿海地区天然的外向型地理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容量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云集于此,但沿海地区公路及铁路网络已具有相当规模,货物运输量也很大,导致这两种类型的运输方式改善空间不大,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相对较小,分别为0.06和0.11。在沿海地区,公路密度提高1%,新企业数量增加6%,铁路密度提高1%,新企业数量增加11%,铁路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仍高于公路。
表4-6 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的估计结果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控制变量包括人口规模、工资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外资开放度、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省会城市虚拟变量。模型(1)-(4)均为零膨胀泊松回归的估计结果。
模型(5)-(8)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铁路对企业区位选址的效应依然显著为正;内陆地区高速公路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要明显高于铁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分别为0.111和0.804,而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均不显著;沿边地区内河航道的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最高,其次是高速公路和等外公路,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分别为0.21和0.23,然而铁路和等级公路密度的一次项系数均不显著,铁路和等级公路的影响不明显;沿海地区铁路的企业区位选址的偏效应最高,铁路密度提高1%,新企业数增加24.28%,其次是等级公路,等级公路密度提高1%,新企业数量增加8.78%。
表4-7 不同技术等级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的估计结果
(www.xing528.com)
续 表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控制变量包括人口规模、工资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外资开放度、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省会城市虚拟变量。模型(5)-(8)均为零膨胀泊松回归的估计结果。
总体上,铁路网络覆盖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要大于公路网,对于新企业的吸引力更强。这是因为中国省际运输依然主要依靠铁路交通来完成的,而省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运输的优势相对于公路更高。首先,铁路运输成本比较低,是公路运输成本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其次,铁路运输的不确定性小,不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后,铁路运输运输量大,适合长距离运输。内陆地区完善的铁路网络可以显著的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高速公路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要高于铁路,而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的影响不显著。沿边地区薄弱的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甚微,而不断完善的公路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逐渐成为吸引新企业的主要力量。沿海地区整体上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要大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
模型(2)和(6)的估计结果显示,内陆地区铁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在企业区位选址决策中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对于内陆地区,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均相对较小,铁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和国外市场这种“替代效应”的存在,正好可以解决这种市场规模较小的约束问题,因为“替代效应”所反映的是铁路密度提高会使得市场规模对于企业区位选址的边际效应减小,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种由于市场规模约束而无法吸引新企业选址落户的缺陷。从长期来看,由于市场规模“循环累积”效应的存在,良好的铁路交通网络可以逐步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吸引新企业选址落户。相对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内陆地区的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较大,加之铁路交通网络省际运输的优势,使得铁路网络“跨区域溢出效应”更加明显,伴随着铁路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吸引新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内河航道规模与本地市场规模和邻近地区市场规模是互补的,与国外市场之间则是相互替代的,说明本地市场规模越大、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即使国外市场规模很小,内河航道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企业区位选址的作用还是很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规模在企业区位选址决策中表现为替代效应,与邻近地区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之间则是互补的;低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与不同类型的市场规模的交互效应较为显著,与本地市场规模和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表现为替代效应,与国外市场规模表现为互补效应;等级公路仅与国外市场规模表现出显著的互补效应。
模型(3)和(7)的估计结果显示,在企业区位选址过程中,沿边地区铁路交通基础设施与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相对于内陆地区,沿边地区的邻近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铁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其“替代效应”的存在正好弱化了邻近地区市场需求较小的问题,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代替邻近地区市场需求来拉动新企业投资建厂。并且,从长期来看,铁路网省际运输优势可以促进国内市场进一步实现一体化,扩大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强化铁路的“跨区域溢出效应”。铁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说明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市场效应”尚不明显。此外,沿边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交通基础的完善来扩宽国外市场,而不是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邻近地区市场规模与国外市场规模是互补,与本地市场规模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邻近地区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的互补效应的存在说明对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分割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弥补并解决这种市场规模约束问题,进而扩宽国外市场,实现国内市场一体化,增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然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规模不显著的交互效应也说明沿边地区公路交通基础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不明显,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加速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在沿边地区企业区位选址过程中,高速公路与本地市场规模、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等级公路与国外市场、等外公路与邻近地区市场之间均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因此,在沿边地区的本地市场规模还较小,邻近地区市场需求也很小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没有意愿在此地投资建厂,政府应将重点放在沿边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之间的连通上,尤其是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的投资建设。随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将重点转移到中小城市的互联互通上,比如乡村公路上,逐步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此外,还要注意修建沿边地区的口岸城市与邻国之间连通的等级公路,比如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等。因为此时伴随着国外市场的扩大,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步趋合,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能够使得市场规模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更加明显。
模型(4)和(8)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沿海地区企业区位选址决策中,铁路和内河航道分别与本地市场和邻近地区市场均表现为相互替代的作用。说明在本地市场规模需求和邻近地区市场需求均较小时,地区面临着市场规模约束,而替代效应的存在,能够缓解这种市场规模约束问题,从长期来看,良好的铁路网络和内河航道网络有助于打破地区之间市场分割,扩大市场规模,可以有效解决因市场规模较小而无法吸引新企业进入的问题,以增强市场规模的企业区位选址效应,形成初步集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本地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是相互替代的,与邻近地区市场则表现为互补的关系。其中,等级公路与本地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与国外市场和邻近地区市场表现为互补的关系;高速公路与本地市场和邻近地区市场表现为相互替代的关系,而与国外市场则表现为互补的关系。在本地市场整体需求较小时,应重点建设重要节点城市之间高速公路及等级公路的互联互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市场规模约束问题,促进新企业集聚;随着本地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应将重点放在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上,比如乡村公路的完善和提升乡村道路硬化率,打破城乡市场分割,逐步扩大本地市场规模,增强“本地市场效应”。在对外开放的初期,低等级公路的普及,为沿海地区吸引新企业选址落户,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公路等级的提升和高等级公路(比如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导致对新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高速公路的作用较明显,而在邻近地区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地区,对于道路等级的提升要求则相对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