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均衡条件及模型简化
短期时,工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是固定的;而长期时,实际工资差异会导致工人在地区间流动。由于企业的同质性假定,每个企业使用相同的成本函数,雇佣相同数量的工人。因此,工人的空间分布决定了企业的空间分布。因为本书假设工人不能跨国界流动,但可以在区域间流动,所以工人的空间流动方程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存在两类长期均衡解:(1)内点解(0<SH1 <1),两个地区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相同(ω1 =ω2),享受的实际效用水平一致;(2)核心—边缘解(SH1=0或SH1=1),工人的空间分布集中在一个地区。这里将不会发生工人空间流动的条件称为长期均衡条件。
为了方便后面的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首先,假设aA=1,即单位农产品产出投入为1单位农业劳动力,那么根据式(2.14)可以得到沿边地区、内陆地区和国外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工资水平均为1,即pA1 =pA2 =pA0 =pA =wL1 =wL2 =wL0 =wL =1。
其次,假定每单位差异化工业品所需工业劳动力投入am =1-1/σ,所以可以得到不同地区企业在不同市场的售价分别为p1=w1,p12=tw1,p10=τw1;p2=w2,p21=tw2,p20=tτw2;p0=w0,p01=τw0,p02=tτw0。均衡时所有企业产出均为。那么,根据式(2.23)可以得到均衡时三个地区的企业数量等于其劳动力禀赋分别为n1 =H1,n2 =H2,n0 =H0,nw =Hw。所以,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等于产业的空间分布,即SH1 =Sn1,SH2 =Sn2,SH0 =Sn0。
因此,得到简化的模型方程式如下:
由于方程组(2.52)-(2.66)的非线性性特征,无法确切地解析出显性解。因此,本章借助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对μ、σ、t、τ参数赋值[3],运用迭代法计算出各地区工人实际工资水平,并分析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影响企业长期区位和集聚,进而影响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的机制。
2.交易成本与企业长期区位
(1)区际交易成本降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刘瑞明,2012[108])。但相对而言,我国大部分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为薄弱,以及高速公路的高收费,所以省际的市场分割不可忽略。本章首先在国内市场完全分割条件下,研究沿边开放对企业区位长期均衡区位的影响。此时国内区际交易成本t非常大,以至于可能就没有区际贸易。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完全市场分割下,经济体始终存在唯一长期稳定的近似对称均衡结构,但随着沿边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成本降低),稳定均衡点向右移动,沿边地区均衡时企业份额逐渐增加(见图2-2)。
图2-2 完全市场分割与企业区位(t=18)
进一步探讨在不同区际交易成本下(t=1.1,1.46,1.8,2.1),沿边开放程度加深对企业区位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区际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t=1.1或t=1.46),企业区位与实际工资差距始终呈现单调递增关系,沿边地区实际工资越高,越有利于该地区的企业空间集聚,并且沿边开放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以沿边地区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当区际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时,国际贸易成本增加会使企业在区域间分散分布。
图2-3 区际开放与企业区位
(2)国际交易成本降低的影响
当经济体相对封闭时,国外地区的生产活动不会对国内地区的产业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所以,首先探讨封闭经济条件下,区际交易成本降低对企业长期区位和集聚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区际交易成本很高时,经济体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对称均衡结构;但随着区际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体由对称均衡结构转变为长期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在对称均衡处,一旦受到政策冲击,制造业企业就会向政策实施地迁移,而且这种迁移的趋势会被进一步强化,最后形成以政策实施地为核心的长期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这种转变是基于需求关联的本地市场效应和基于供给关联的价格指数效应两种关联效应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就本地市场效应而言,一个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越多,相对消费市场需求就越大,企业利润空间就随之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就价格指数效应而言,一个地区制造业企业越多,当地生产的制成品种类就越多,导致制成品价格指数降低(前向关联),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进而增强对新企业吸引力。
(www.xing528.com)
图2-4 封闭经济中的企业区位选择(τ=18)
其次,考察不同沿边开放程度下(τ=1.1,1.46,1.8,2.1),区际交易成本降低对企业区位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沿边地区高度开放时,即当τ的取值为1.1时,沿边地区的工人实际工资始终要高于内陆地区,存在唯一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当沿边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时(τ=1.46),区际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时,只要沿边地区企业份额略高于0.13,企业就会不断向沿边地区涌入,直至形成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当沿边开放水平相对较低时(τ=1.8),如果此时区际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只要沿边地区的企业份额略高于0.2,就会形成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当国际贸易成本进一步提高(τ=2.1),此时企业区位的长期均衡结构有点类似封闭经济体的长期均衡结构。所以,随着沿边开放及区际开放程度的加深,沿边地区就形成较强的要素聚集力,导致生产要素及企业向该地区集聚,使得一向处于区位劣势的沿边地区容易形成我国对外贸易及生产的中心。
图2-5 沿边开放与企业区位
综合上述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研究结论:
命题1:当沿边地区经济相对封闭时,地区间市场分割会导致生产活动的分散分布,不利于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区际开放或沿边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生产活动空间集聚,以及空间经济结构重塑。
命题2:随着区际开放程度的加深,沿边开放更容易形成沿边地区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即区际开放与沿边开放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
命题3:交通基础越完善,区际交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区位选址;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使得沿边开放容易吸引新企业到沿边地区选址落户;交通基础设施与区际开放和沿边开放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
3.市场规模与企业区位
(1)本地市场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
市场规模与企业区位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在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生产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相对消费支出规模的同向变化,而区域相对消费支出的变化也会导致生产活动的进一步集中。沿边地区企业收益表达式(2.37)和沿边地区市场规模表达式(2.48)可以解释接近市场聚集力的自我强化效应,以及区域相对市场规模与相对产业份额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对称均衡处,如果发生劳动力从内陆向沿边地区转移,就会导致沿边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内陆地区市场规模就会缩小,这是因为通常假设工人劳动收入在工作地支出。在同质性企业的假设下,即每个企业拥有相同的生产效率和边际成本,当存在区域间交易成本时,任何企业都会倾向于选址在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活动的转移会导致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又会导致消费支出转移,而消费支出转移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活动转移。这是一个在本地市场效应作用下的自我强化的过程,企业从内陆地区向沿边地区转移,使得沿边地区劳动力供给能力增强,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此时,假设工人劳动力工资不变,那么沿边地区生产扩大的规模必须大于消费支出转移的规模,也就是说相对产业份额增加幅度必须超过相对市场规模增加的幅度,才能满足企业短期均衡时的零利润条件,这就是式(2.48)所反映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这种由本地市场效应引致的循环累积效应,也被称为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后向联系)。这里“循环累积”是指劳动力转移导致消费支出转移,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增加,进而导致生产活动转移,生产活动转移导致区域对劳动力需求超过本地劳动力供给能力,所以又进一步刺激劳动力向该地区转移。
由式2.12、2.13、2.23和2.51可以解释导致企业长期区位的另一种聚集力,即基于成本关联的生活成本效应。在对称均衡处,如果发生了人口从内陆地区向沿边地区的转移,那么沿边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内陆地区劳动力供给就降低。在市场出清条件下,由式2.23可以看出,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沿边地区企业生产的差异化工业品种类增加,相对产业份额随之提高。由式2.12给出的完全价格指数方程,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加将导致价格指数大幅度下降使得沿边地区消费者的生活成本降低,并且产品差异性越大,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越大,生活成本下降的幅度也就越大,所以相对内陆地区而言,沿边地区工人实际工资就相对提高了,这就促使劳动力进一步向沿边地区聚集,劳动力相对份额变化也就意味产业相对份额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沿边地区企业生产产品种类的份额。这种机制也被称为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效应,是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活动转移,生产活动转移导致产品种类增加,使得消费者完全价格指数下降,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相对提高,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劳动力转移,也被称为“前向联系”机制。
(2)交易成本与市场规模之间的交互效应
首先,探讨区际交易成本降低对本地市场效应发挥的影响,包括区际交易成本对市场规模的调节作用。图2-6描述了在不同市场规模和国际交易成本下,区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贸易自由度提高)对企业区位和集聚的影响;其中,x轴为区际贸易自由度,y轴为沿边地区与内陆地区工人实际工资差距,度量的是劳动力或企业向沿边地区聚集的倾向。当ω1-ω2 >0,且斜率为正时,当前产业分布模式不稳定,将发生人口向边缘地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当ω1-ω2 >0,且斜率为负时,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实际工资差距越来越小;当ω1-ω2 =0时,对应贸易自由度是维持该产业分布模式的最低贸易自由度。从图2-6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沿边地区市场规模与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
图2-6 区际开放、市场规模与企业区位
进一步探讨国际交易成本降低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包括国际交易成本对市场规模的调节作用。图2-7呈现了在不同市场规模和区际交易成本下,国际交易成本降低(国际贸易自由度提高)对企业区位和集聚的影响;其中,x轴为国际贸易自由度,y轴为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工人实际工资差距,度量的是劳动力或企业向沿边地区聚集的倾向。从图2-7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区际交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随着区际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时市场规模的扩大,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的国际贸易自由度均衡点向左移动,即沿边地区的对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力逐渐增强;而在区际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的国际贸易自由度均衡点向右移动,沿边地区的对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力则逐渐降低。
图2-7 沿边开放、市场规模与企业区位
综合上述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得到如下的研究命题:
命题4:市场规模与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市场规模大不一定有利于沿边地区空间结构重塑,这取决于聚集力和分散力之间的权衡。
命题5:区际和国际交易成本与市场规模之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并且,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从替代效应向互补效应转变。
这里区际交易成本降低反映的是区际开放程度的提高,综合反映在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区域间人口、商品和资本流通程度等方面。而国际交易成本的降低则反映的是沿边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国外市场规模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