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政局一直不稳,加之20世纪50年代执政的銮披汶政府采取了加快发展国营企业的方针,因此泰国华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1958年沙立 · 他那出任政府总理后,华人经济才出现新的转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泰国政府接受了世界银行调查团的意见,决定采取发展私营经济为主的方针,政府也采取措施努力为民间资本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提供电力、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从此,泰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一些大型的华人企业集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1956年,泰国放宽加入当地国籍条件,华侨加入当地国籍的人数大量增加,闽商在泰国崛起。
1949年5月,泰国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福州籍华侨集中于南部与北马交界的半岛地区,以经营锡矿、种植(橡胶、胡椒、水果、蔬菜)、五金、饲料、中药、养殖业为主。[41]根据施坚雅教授的统计,1955年福建人占泰国华人总数的7%,约为16.2万人,在整个暹南自拉廊以南直至董里占优势。[42]据1958—1959年福清侨联会统计,泰国有福清籍华侨、华人4户28人。
古田华侨由马来西亚迁至泰国的较多。初时主要聚集于洛坤府的那汶埠、曾里埠、孔曾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素叻府辖下的万松、蒲丕、那山池差那,春蓬府的南马弄宣、日安马立。1958年,距曾里埠千里之处的罗勇府也开拓新胶园,成为古田华侨密聚之地。京都曼谷、陶公、惹拉、守卡、洛坤、董里、普吉、素叻、春蓬、罗勇、浩迈诸府亦有古田侨胞。[43]
(一)锡矿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泰国及华侨经济的急剧衰退,冲击到闽商占优势的传统产业,比如锡矿业。闽商在泰国锡矿业中的地位在战后时期有所下降。据估计,在普吉府大约有2/5的矿工是福建人。华人在锡矿业中越来越无法与外国投资者及半官办性质的泰人企业竞争,[44]大部分落入英国和澳大利亚之手。如1950年,泰国25个最大的锡矿场,有22个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垄断资本。此外,英国资本还同泰国政府合办了一些垄断企业,例如:为了开采普吉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底锡矿,建立了英泰联合公司康采恩—阿奥卡姆锡矿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股份,泰国资本占49%,英国资本占51%。
表7-5 泰国锡矿产量与输出(1955—1960年)
资料来源:《泰国银行每月公报》,1961年7月;《亚洲及远东经济观察》,1958年、1960年。
(二)橡胶业
从1947年以来,泰国橡胶生产的发展已经远高于战前水平。但是华人的橡胶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1949年,向橡胶管理处登记的中国籍橡胶园主为7 610人。虽然这个数字占橡胶园主总数不到10%,而中国籍橡胶园主所占的橡胶园面积却达到总面积的25.8%。据估计,在登记为泰籍所有的橡胶园中,有1/3到1/2事实上是华人所有。1954年1月1日的比较数字指出,橡胶园主中的华人地位正在下降。中国籍橡胶园主的数字(7 618人)实际上没有改变,但是泰籍橡胶园主数字的增长使中国籍橡胶园主的百分比下降为总数的7.5%。泰国橡胶生产所雇佣的橡胶工人约有6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华人,但是华人所占的比重在朝鲜战争期间已相当下降,因为华人移入暹罗实际上在朝鲜战争发生之前已经停止。客家人在割胶工人和种胶工人中占优势,而福建人在橡胶加工业和橡胶成品贸易中占优势。[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诏安侨民多从事水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百废待举,诏安海外乡侨与当地人民一道,克服困难,再建家业。泰侨许秀峰在原经营橡胶业的联成公司基础上,招股增资,易名万成股份有限公司,置建橡胶园和炼胶厂,由于产品适应战后的广泛需求,销路大开,公司一跃成为泰国橡胶业的佼佼者;1950—1952年间,“万成股份有限公司”有较大发展,许秀峰成为泰国橡胶业的佼佼者。(www.xing528.com)
华侨华人企业家李引桐对泰南橡胶作出巨大贡献,1983年3月16日,受到泰国总理炳 · 廷素拉暖的嘉奖。李引桐(1913— ),福建财安人,马来西亚企业家,也是在泰国投巨资的华人企业家。1927年,李光前在马来亚麻坡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后来还在泰设立南暹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李光前聘李引桐为南益公司总巡,并派他处理泰国橡胶业务。从此,李引桐才开始在泰国创业。1954年,李引桐向泰国盘谷银行贷款,买下南暹公司产业后创办了自己的德美行,并任董事长。李引桐收购泰南2 400亩橡胶园,种植的都是当时东南亚认为最好的被称之为606的最好树种。德美行在泰国南部的合艾市,过去只是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泰南经济枢纽,有“小曼谷”之称。[46]
(三)新兴制造业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兴制造业开始出现,闽商的企业也参与了这一变革。如投资兴办合成纤维厂、畜牧场,经济活动有所扩大。如祖籍厦门的蔡志伟经营着泰国最大的合成纤维厂;其地蔡志云,则经营着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二者均有相当规模。[47]不少泉籍华商放弃传统经营的行业,转向投资金融、房地产、机械制造、塑料制造、成衣厂、棉纺厂、食品加工、旅游服务等行业。并与政府官员合作经商办企业,出现了少数巨商和大企业。著名的泉籍华商有叶金剪、苏国世(晋江人)、李引桐、吕联碧、李成华(均为南安人)、白锡等人。石狮人陈德树,1960年往泰国,执掌泰国文兴企业集团,在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台湾有上百家公司、企业和联号。蔡志伟、蔡志云兄弟,晋江人,20世纪60年代与其二姐蔡悦诗、二姐夫丁政曾从香港前往泰国投资,联合创办太平洋金融、美固玻璃纤维、开源棉纺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企业。晋江人王天赐,20世纪60年代往泰国投资,设立天赐织染厂两合公司,属下有8家工厂和联营企业。安溪人陈芳明,在宋卡、合艾开设合艾霜厂、宋卡霜厂、那他威霜厂、北拍允霜厂等4家两合公司和庆明机械厂。
泰侨王流溪创办的暹罗铁业有限公司和王源兴印色哔厂有限公司,为曼谷大型跨国企业,曾两次荣获泰皇颁发一级白象勋章;泰侨沈云成、沈云豹与美国、日本客商合办运通国源贸易有限公司,下设一厂、二厂,主要生产制冷压缩机,进出口业务遍及五大洲;还有泰侨沈镇海的银星电子有限公司、沈桂阳的祥隆兴有限公司、陈克龙的宜泰纸业有限公司、沈荣忠的梚巧永和隆木业、张祥生的两合公司属下的泰生树果粉厂、泰生农场、泰生汽油等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裔开始崭露头角,有泰国沈承鑫的沈氏油轮船联合有限公司,沈炎龙的新裕隆两合公司,沈炎松经营的振发丸粉无限公司和沈镇海、沈镇河经营的泰国饲料实业(大众)有限公司。[48]
泰国中医药界泰斗杨友政,祖籍福建漳州市平和县。为了谋生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舅舅下南洋,从汕头港乘船,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颠簸,到达泰国曼谷。1910年,27岁的杨友政在曼谷华人聚居区越迪四角创立“福安堂药行”。其长子杨锦忠(1924—1999年)3岁时回中国读私塾,8岁返泰国读中文、泰文。早年他对传统中医、中药、泰古医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了医务、制药技能及经营业务,爱好养殖业,建有养蜂场、动物场及果园。杨友政逝世后,他继承父业,带领弟妹开拓发展福安堂产业,重建福安堂七层主楼,创办福安堂无限公司(后又成立福安堂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先后果断地适时收购传统古方药的光明五幅标有限公司和生产著名止咳水为主的虎星标药业有限公司。现这两家药业公司均通过GMP生产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杨锦忠有幸随时任泰国总理的差猜上将访问中国,就泰国与中国的贸易投资进行磋商。有中国的医药公司愿与福安堂无限公司进行贸易合作,让福安堂代理中国中成药在泰国的销售。从此,福安堂开始进口中国中成药业务,获得包括国内外各大品牌的总代理权:北京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等十大国药,漳州片仔癀,杭州的铁皮枫斗精,山东烟台的至宝三鞭丸,马来西亚的风痧丸……成为泰国第一家经营中成药的商行。[49]
泰侨沈天河在曼谷为患者诊病,以创制以“五蜈蚣”为商标的中成药,行销东南亚,1954年,投资创办沈天河药行;对中医学颇有造诣的张惠民群也在北柳府开设济安堂药行,后被选任泰国中医总会理事长,在泰国传播中国传统医学。[50]
20世纪50年代泰国政府驱逐华侨,有一部分的闽商被迫回到祖国,他们被安置在福建、海南的华侨农场或是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如祖籍福建古田泰国归侨李景莹,其父亲和大哥、小哥于1950年回到海南,1952年,在其16岁时随同母亲回到海南与父亲团聚。回国后被安置在海南的兴隆华侨农场,1954年到福建的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从事自行车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健将。[51]1951年6月,为响应祖国建设海南,开展海南的橡胶种植业的号召,祖籍福建古田县的华侨林昌发带着妻儿全家回祖国到海南保亭县。在原洛坤府侨领之一的陈而孔先生带头下,林昌发投资十四股,参加创办三道华侨农场。[52]1950年,泰国銮披汶政府上台后,进一步迫害进步华侨,泰国政府将一批难侨“驱逐”出境。福建永春籍华侨林世雄于1951年2月3日乘“美福轮”回到国内,其回国后历任海南侨务局干部、科长、兴隆农场文教科长、乐东县抱由公社第一任社长、乐东县农垦局副局长、保国农场副场长等职。他扎根海南,为海南热带经济作物的开垦繁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3]
1951年,移居泰国10年的郑德郁返回永春并很快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两个月后,他当选县侨联会副主席。此后历任侨联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54年,“华侨子女补习学校”(即永春侨中的前身)创办,“刚办时,缺教师,缺资金。”永春侨中陈老校长说,“郑德郁不仅为侨中创办出了很多力,他还来帮忙教体育,并长年帮忙支付教师工资。”除侨中外,郑德郁还参与扩建三所中学及新建和扩建小学20多所。在郑德郁等归侨、侨眷的共同努力下,永春教育欣欣向荣。1959年,时任县政协常委的郑德郁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说,十年来,归侨侨眷们捐资200多万元,兴建扩建了41所中小学校舍。[54]
1957年,北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永春北硿华侨农场,陆续到北硿安家的新、马、菲、泰难贫侨86户、223人。为了进一步发展水果生产,农场派人到诏安县走马塘学习柑桔上山经验。举办红专学校,组织归侨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和生产技术,培养技术人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海外侨胞欢欣鼓舞。在泰国的国民党分子不甘心其失败,竟交结泰国军人政权,大肆逮捕华侨进步人士。许秀峰被列为逮捕对象,妻子又不幸病亡,终于1955年5月携子乘坐“难侨船”离泰回国。许秀峰回国后,历任诏安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诏安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诏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许秀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国家侨务政策,扎扎实实开展侨联工作,把侨联办成“华侨之家”。许秀峰热心家乡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他倡办华侨垦牧场和华侨机器厂,带头投资进口卡车和刨车等设备,为繁荣侨乡经济和安置归侨侨眷就业作出贡献。1958年,许秀峰还联合几位归侨捐资在桥东创办“华侨补习班”,后扩大为“华侨补习学校”,帮助回国升学的华侨学生补习功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