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是印尼华商企业集团稳步地向多元化、国际化企业集团纵深拓展、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少华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协作等手段,不断扩大其经营领域和范围,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外闽商已经走上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贸易、制造业等为主体业务的多元化企业经营道路,以及国际化资本扩张道路,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资本集聚。从《Forbes资本家》发布的1996年世界华人富豪榜的数据分析可知,海外闽商的资本实力十分可观。所列的376名华人富豪中,闽商及其家族占89名,占总数23.67%;闽商财富总额1 452亿美元,占总数35.94%;前20名中,闽商占10名,财富总额670亿美元,分别占50%、48.91%。闽商企业集团是印尼华商企业的主要力量,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总体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20世纪80年代后,印尼华商企业集团迅速发展。三林集团是印尼最大的华商企业集团,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华商企业集团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该集团在国内外拥有400余家附属企业,其中在印尼的上市公司有3家,海外的上市公司有多家。1991年,该集团的总营业额高达90亿美元。它们生产的面粉和水泥分别占印尼国内总产量的95%和44%,同时拥有印尼国内最大的私营银行中亚银行。金光集团是印尼第二大华商企业集团,拥有附属公司400多家,其中在印尼和香港的上市公司有5家。1991年,该集团的总营业额约30亿美元。它们生产的食油占印尼国内产量的50%,也是印尼最大的造纸商,并拥有印尼国内第四大私营银行印尼国际银行。[15]
1996年11月25日,印尼《经济新闻》(Warta-Ekonomi)周刊的每年追踪调查统计,年营业额最大的200家企业集团中,在1万亿盾以上的企业集团有39 家,营销总额为1 631 160亿盾(约合740亿美元),其中华商企业集团有31家,占79.48%;营销总额为1 484 270亿盾(约合673亿美元),占90.95%。[16] 《经济新闻》周刊刊登的1995年200家最大企业集团中,前25家企业集团有22家是华商企业,其中属闽商企业有14家(详见表6-2,标注了闽商姓名)。[17]
表6-2 1995年25家营销额最大的企业集团简表
印尼《经济新闻》调查排列的1996年度东盟各国前105位富豪中,印尼上榜的富豪华人18位、原住民9位,其中闽商13位(详见表6-3,标注了闽商祖籍地)。[18]
表6-3 1996年前105位富豪的印尼闽商
从上市公司及其股份市值来看,l995年,在印尼雅加达及泗水两市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企业共238家,其中华人企业或由华人资本占主要股份的企业有182家,占76.4%。年营业总额达1万亿盾(4.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1家,其中18家为华人所有,占85.7%。相当一部分大企业集团为吸收更多的融资,改善企业财务及经营结构,或扩大企业集团的运营与发展,也为了响应印尼政府有关企业印尼化、社会大众化的号召,把他们属下的一些主要子公司股票挂牌上市。包括三林集团的“印尼水泥集团”、“印多福食品集团”、“保加沙里面粉厂”,力宝集团的“力宝银行”等6家子公司,“达尔玛拉集团”(或译为“大马集团”)的6家子公司,金光集团的两家核心企业“吉伟化学有限公司”及“永吉纸业有限公司”,蔡道行家族的“盐仓丁香烟有限公司”等。据1996年1l月10日,香港《亚洲周刊》统计公布的全球最大500家上市大企业《国际华商500家》中,印尼华商企业有28家,占5.6%。它们的资产总额为469.93亿美元,营销总额为149.68亿美元。其中闽商企业15家,资产总额376.99亿美元,营业总额111.38亿美元,分别占印尼华商企业总数的53.57%、80.22%、74.41%。(详见表6-4)[19] 上榜华人企业前10名中有8家是闽商的企业。
表6-4 1996年“国际华商500家”中的印尼华商企业状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注:*号为闽商企业。
(二)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是闽商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方式
l980年后,印尼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及发展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及产业的生产与出口,为华商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华商企业集团一方面继续进一步扩大原有的核心支柱企业及拳头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另一方面跳出原有的经营领域及范踌,向广度、深度及多元化拓展。它表现为两种形态:
1. 扩展与原有产品及产业的相关企业。如过去只生产制造及经销丁香烟的盐仓集团,后来逐步投资兴建香烟包装纸箱厂、玻璃纸厂、印刷厂(承印本产品包装纸、盒及商标、广告等),而后建立纸浆厂,生产制造香烟纸及包装纸。一些木材企业集团如黄双安的“材源帝集团”先经营租赁森林地、采伐原木出售,而后建胶合板厂、锯木厂、家具厂、普通木材厂等等。
2. 直接向其他产品产业扩展。20世纪90年代,不少企业集团已扩展成为经营工、农、商贸、银行金融、房地产、旅店、旅游、化学、纺织、食品等等的综合多元化集团。较为普遍参与经营的产业主要有银行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酒店业、食品、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及商贸销售业。包括上述第一种企业集团,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向多元化企业发展,如原只专门经营银行金融业的“力宝集团”,20世纪90年代组建“力宝置业有限公司”大举向房地产业进军。它所兴建的“力宝城”(Lippo City)、“力宝嘉拉瓦芝”(Lippo Karawaci)及“力宝芝嘉朗”(Lippo Cikarang)已成为全印尼最大的综合超级大市场及住宅区。三林经济开发企业有限公司(简称三林集团)的业务涉及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证劵、租赁、石化、水泥、食品、汽车、航运、纺织、钢铁、农业、酒店、房地产、种植园、能源、建材、工业园区、通讯与传媒等。1996年,其分公司、子公司640家,遍布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五金行业成就最大的是林学善创建的玛斯比安集团(又称金锋集团)。1980年后,林学善退居二线,其长子林文光主持集团工作。20世纪90年代,金锋集团已建成一个建筑建材、家庭铝制品和不锈钢用具、家电石化、金融地产等的工商企业集团。
(三)实业与金融业并举是闽商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业资本是财富创造的基础,金融资本则对财富的扩张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海外闽商绝大多数是靠实业起家的。而金融业完全以吸食实业创造出来的财富为主,这种财富转移机制使金融资本具有集中分散资本的作用,同时,金融资本又是资本扩张的支柱,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决定性的参与,逐渐强大的并购浪潮就不可能出现。许多闽商在创业过程中,敏感地把握了这一点,稍有实力就涉足金融业,实业与金融并举,相互促进,使财富实现滚动集聚。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及财务形势的压力,印尼政府被迫采取了渐进放宽经济管制的政策。1988年10月28日颁布了当时被认为是最彻底的银行金融自由化一揽子政策措施。此后,华商新建银行迅猛增加。其发展特点是:[20]
1. 原有的老银行,在各大中小城市设立分支行或办事处,扩展银行势力范围及营运业务。如林绍良“三林集团”的“中央亚细亚银行”(Bank Central Asia)在1988年只有55家分、支行,1989年即达178家,1990年275家,1996年12月已达430家。李文正的“力宝银行”1988年有分支行14家,1989年即发展到105家,1990年144家,1996年12月已达320家。
2. 过去没有参与组建及经营银行金融业的华人企业集团都纷纷独资或合资创办隶属该集团的银行。如吴家熊“大马集团”的“大马银行”(Bank Dharmala),黄惠祥家族“针牌丁香烟集团”的“哈卡银行”(Bank Haga)及“哈卡吉达银行”(Bank Hagakita),郑年锦“阿尔科曼农卡纺织集团”的“曼农卡之星银行”(Bank Bintang Manunggal)等等。
据福清华侨博物馆提供的文本资料显示,1996年,仅福清籍的印尼华商就拥有13家银行,资产总额4 250 769 730万盾(详见表6-5)。其中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属下中央亚细亚银行,20世纪70年代即获印尼财政部批准,办理买卖外汇和国际汇对业务,并组建保险公司,还受印尼中央(国家)银行委托,负责发放投资和固定营业资金贷款业务。其分行、支行遍布印尼全国各大城市;世界各大城市:纽约、伦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鹿特丹、东京、悉尼、吉隆坡、新加坡、香港等都设有分支机构。陈子兴的哈拉班集团属下的恒荣、库纳和山革银行,在印尼各大中城市有250个分支机构。20世纪90年代,恒荣银行和美国AMER.CANFXPREXL银行签订合约,代理在印尼发行运通信用金卡业务,并在美国开设分行。
表6-5 1996年印尼融侨银行一览表
资料来源:福清华侨博物馆提供的文本资料。
(四)国际化是闽商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资本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扩大,印尼华商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外闽商已经走上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贸易、制造业等为主体业务的多元化企业经营道路,以及国际化资本扩张道路,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资本集聚。印尼闽商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特点,一是多数企业将中国香港及周边国家作为其拓展海外市场的最重要基地,逐步建立起以中国香港为海外投资基地的跨国经营网络。二是区域布局上重点还是在亚洲,特别是周边国家与地区和中国大陆。三是海外投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在国外收购当地企业、直接投资设厂以及经营合资项目等。四是在行业布局上主流是国内事业延伸型的跨国投资。
三林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收购了中国香港、美国和荷兰等地的公司和银行,组建了以第一太平企业集团为核心的跨国企业集团。该跨国企业集团以香港作为海外营业总部,以贸易、电讯、银行和房地产业经营为主,在美国、荷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100多家公司。《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公布的“2001年按国外资产排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前25名非金融TNCs”中,第一太平洋,国外资产2 007百万美元,第25位;跨国指数99.3%,排名第1位。许多华人金融集团积极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收购海外银行金融机构。力宝集团在1984年收购香港华人银行,并成立多家金融机构,也在美国设立了加州力宝银行。力宝集团在1994年的一份资料中声称在世界拥有资产总额达45亿美元,其中40%的资产在国外。吴家熊的“大马集团”1990年在国外投资已达3.5亿美元,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50家企业。[21] 尤其是搭乘中国经济开放的大船,许多华商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