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商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及优势分析

闽商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及优势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菲律宾闽商企业集团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资本积累过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菲律宾闽商企业的经营基本上是以家庭式独资形式为主,规模小且经营方式落后。总的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菲律宾的闽商企业集团逐渐兴起。菲律宾闽商企业集团的兴起是菲律宾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菲律宾华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菲律宾华商经济地位增强的重要表现。

闽商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及优势分析

菲律宾闽商企业集团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资本积累过程。闽商企业早期的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零售业和粮食贩销业而发展起来的。而后菲律宾闽商也一直在这两个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755年之前,华侨几乎垄断了菲律宾的零售业。1755年之后,菲律宾华侨在零售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但随着西班牙人、西菲混血儿企图组建并形成菲律宾商业网络的经营失败,华侨零售业迅速得以了恢复。1912年,华侨零售额占菲律宾总零售额的59.52%。[61]菲律宾的华侨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菲律宾闽商企业的经营基本上是以家庭式独资形式为主,规模小且经营方式落后。早期在菲律宾的福建华侨,多以小商贩为主要职业,进而成为中介商,积累资本后再投资工商业。19世纪下半叶,菲律宾闽商在商业零售业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开始涉足进出口业。一些人创办了小型工厂,其中以木材业、烟草加工业的发展较为突出。20世纪初,首次出现了闽商银行商会,这标志着闽商资本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当局以勒索钱财、不断骚扰等方式来打击菲律宾华侨的零售业,菲律宾闽商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菲律宾政府更是针对华侨经济出台了一系列的菲化政策,企图达到限制并排挤华人,以提高原住民在本国经济中的地位。菲化政策的出台使闽商的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菲化政策前后推行了长达20年之久,这给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商业为主的菲律宾闽商以沉重的打击,对菲律宾闽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www.xing528.com)

但从长期来看,菲化政策却促使处于发展困境中的菲律宾闽商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比如促使菲律宾闽商打破了原先以零售业为支柱的局面,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促使华人资本组织形态由独资向集资、合资等形式发展,从政府限制的商业领域转移到政府鼓励的制造业等工业领域等,很多大型的菲律宾华人企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据统计,菲律宾为250家最大的企业中的80家华人大企业,有80%是在菲化运动期间转向制造业的。[62]另外,菲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菲律宾华侨加入菲律宾国籍的紧迫感,客观上促使华侨经济向当地化的转变。

总的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菲律宾的闽商企业集团逐渐兴起。现在在菲律宾较为出名的闽商企业集团的领军人物,如陈永栽、吴奕辉、施至成、叶应禄、姚祖烈等大体上都是创业于20世纪50—60年代。这些企业集团的共同特点是资本规模日趋强大,经营行业日益多元化。菲律宾闽商企业集团的兴起是菲律宾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菲律宾华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菲律宾华商经济地位增强的重要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