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尚处于中国工业经济的“体外循环”,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社会工业化机制尚不健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所需的意识形态、技术知识以及市场资源等各类配套环境还很匮乏,能否与国内特定的社会工业化机制相融合将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中心挑战。在生产、市场、政策等产业结构层面上,可以对上述挑战做如下延伸。
1.生产层面上,能否培育领军性的工业设计应用企业与工业设计服务企业
领军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导向与辐射意义十分明显。在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生产体系中,长期加工型制造模式所形成的“引进——模仿——制造——价格战”等惯性思路造成企业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产品的同质化只是企业运营模式同质化的一个缩影。由于国内大多数制造相关企业的成长还没有上升到品牌竞争、战略竞争的层面,加之中小型企业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比重,因而工业设计产业的介入还普遍处于较浅层次。随着全球化竞争时代的来临,如果企业缺乏突破性、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原型——即原理或产品生态系统层面的设计成果,将愈发难以在市场法则充分发挥作用的国际竞争间立足。通过日本、韩国的案例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产业内的领军企业在带动产业中其他企业整体发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国家也进而能够对这些领军企业的工业设计能力进行阶段性的集中拉动。一旦能够从“战略规划——原型设计与开发——商业模式构建与实施”的产业战略与产品生态角度获得突破,将有机会使一批企业结成围绕此环境的战略同盟,从而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系统提升。
2.市场层面上,能否建立有效的各级市场运行秩序和保障机制(www.xing528.com)
在缺乏市场机制保障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其应用成本还显得比较高昂。所谓市场机制保障,一是对于公平竞争的保障,使企业自身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在应用与流通过程中得到产权及相关权力的保护;二是开发与扶持方面的保障。从培育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工业设计开发亟需得到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针对性支持。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国家设置不同类型的配套机制实施工业设计的开发扶持,将成为促进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重要动力。
3.政策层面上,能否使政策规划进一步触及产业供需实质
从价值流动的视角看,工业设计产业存在两次明确的消费节点:第一次是在产业内部应用企业与服务企业间的供需消费阶段,第二次是在面对民用市场的终端消费阶段。在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政策布局中,还明显存在着重规划而轻路径的现象,这造成了在资源投入与具体目标设置上的不甚明确。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颁布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培育出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形成5~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使国内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在特征上如何描述等问题却没有提及。这类问题容易造成不同执行主体之间的认识偏差,进而导致资源使用效率的下降。此外,在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能否突破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设置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以及能否落实更加高效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机制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政策层面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