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相对充足的政策规划储备是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比较优势之一。这种优势的建立一方面与国内的制度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转型诉求有关,后者对解读政策的着眼点和实施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从产业演进的阶段性上看,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意味着工业设计的价值开始导入国家意识形态,进而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家资源的调配。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政策平台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20余年间的建设进程中,一系列开创性事件值得关注,这些事件在一定意义上勾画了一条政策平台建设的时间线索。
1991年,北京市政府在制订第二个设计振兴五年计划时,率先提出了“在北京工业系统推动工业设计”的号召。随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九五”北京工业设计发展计划和2010年工业设计发展远景规划》——这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工业设计政策,对产业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先导意义。
1994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工业设计顾问小组”,次年成立了“工业设计研究室”,“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也在这一年建立。——上述三个机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政府性工业设计智库,“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日后则演变为北京地区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6年年初,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联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创办了“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力争在8~10年内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同年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等近20个省、市地区的200多家制造企业总计近400余件产品报名参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是国内首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面向全国范围进行评选的奖项,在业界取得了颇高的知名度,也有效地促进了工业设计价值在社会不同领域间的推广与传播。
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对外公布:北京市设计服务业的收入达到41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27%,资产总值达到874.8亿元,增长了22.6%。截至2008年11月,北京市设计服务业的资产总值已经达到1048.9亿元,1~11月份业务收入568.5亿元,成为了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工业设计跟随设计服务业的概念一起首次被纳入地方政府统计体系。(www.xing528.com)
2008年年初,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其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化为主线,努力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中国的“工业设计之都”,在上海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能够支撑创新型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工业设计产业”这一概念在政府规划性文件中首次被正式提出,并进一步涉及“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有关技术环境与体制机制建设的产业发展议题。
2008年12月,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省经委和省总工会联合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批示下,开展了首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与首批“广东省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工作。——这是我国首个有关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体系。
2010年7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十一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份历经近十年酝酿的中央政府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提前迈入了战略化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3个省市地区发布了配套意见,将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政策建设推向了全国范围。
通过上述历程可以看出,国内工业设计产业政策平台的搭建总体经历了一个由市场经济建设相对领先,特别是文化消费水平相对领先的省份进行先期积累,进而由中央政府加以统筹并辐射全国的过程,上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属性与文化消费特质。
从机理上而言,工业设计产业与资源类、技术类以及实体产品类等传统产业形态不同,其强调在系统层面对来自于传统产业的创新与竞争要素进行整合,从而使工业生产具备优良的社会文化输出结构,因而在产业整体中,每一个价值单元的创造都意味着对工业生产资源的文化塑形过程。相对于传统产业在物质原材料方面的有限性,工业设计产业因其知识经济特性,在知识与智力原材料方面是取之不尽的,因而对其效能与质量的强化相对于规模而言显然更加重要,也更加符合其产业职能。从这一判断出发,相应的政策规划需要着力克服对于规模化等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的盲目依循,加强其以市场规则为中心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提升在原型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等深层次价值内容上的政策培育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