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突破性”工业产品遭遇的产出困境是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一原因应置于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中去寻找。产品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成果,也是产业资源结构的载体。对于阶段性演进的研究使产业的发展逻辑得以建立,但缺少结构性的认识将难以对产业形成高效的规划。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工业设计产业的服务对象集中于实体制造业,这意味着其发展将触及我国工业经济的命脉,因而对其深层次的逻辑性、结构性认知将关系重大。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21世纪的十余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论政策推进力度、企业增长速度或是教育规模等方面的进步,都是全球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化发展中不曾经历的。然而这种演进又呈现着明显的被动发展与危机驱动特征,整个产业尚处于被其他产业的高度整合之中,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
迄今为止,中国国家统计局尚未对工业设计产业进行分类,庞大的产业规模呈现出一种秩序匮乏、混沌发展的局面。不仅产业中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在自身的生存状态与创新能力上成长缓慢,工业设计从业者由于缺少职业评定等相关制度性保障,劳动回报相比于劳动强度和贡献而言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已在前面提到,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超过500所,已有约10万名在校生。然而倘若当前这种高培育与高流失的从业局面一直持续,“玻璃天花板”似的供求性矛盾还将进一步拉大。(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比重约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5,实体制造业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3,然而其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三高一低”的发展特征。随着全球化规则的渗透和消费结构的文化性变迁,中国大规模的实体制造业将迎来创新转型需求的最强期,这一背景与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工业设计产业建设不能盲目跟从其他国家已有的路径和经验,适度借鉴与探索自身的成长道路将是唯一选择。这更加要求我们对于产业自身要有深层次的结构认知,进而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与实体制造业需求的高效对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