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先期经历的是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工业设计院校在基础设施层面是当时的产业主体。进入90年代后,迫于市场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企业开始逐步跟进,与其外围的职业工业设计公司一同承担起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新的主体角色。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以后,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开始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提速,产业主体也随之开始趋向复杂:以企业为代表的应用性工业设计领域、以职业工业设计公司为代表的服务性工业设计领域和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集聚性工业设计领域各自布局、并行发展,形成了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第三阶段的主体结构。具体而言,当前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类现状:①产业处于“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②企业逐渐与职业设计公司共同成为生产核心;③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带,形成了对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带动效应。
4.2.1.1 产业处于“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
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高速增长可以借由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企业数量的高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工业设计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职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而其布局还普遍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域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二是产业园区数量的高速增长。当前全国已有设计创意类园区超过1000家,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园区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业务,半数以上将工业设计作为园区的业务主体之一;三是劳动力数量的高速增长。全国已有设计类专业院校超过1700所,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140万人。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已超过500所,在校学生约10万人(见表4.1)。
表4.1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
注:数据来源:作者对工信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单位调研与实地走访获得。
①表示“多于”。
②表示“少于”。
在企业的增长方面,我们以北京和深圳进行举例。北京市工业设计产业起步较早,产业理念、规模、技术服务水平等都相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据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时,北京工业设计及相关业务收入已达60亿元,建立内部工业设计部门的企业超过200家,职业工业设计公司的数量在500家左右,主要分布于消费类电子、工业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同年,深圳市工业设计相关企业超过3500家,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六成以上。根据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统计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年底,深圳市各类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已增至5000余家。
在产业园区的增长方面,工业设计类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业务载体。近年来,在地方政策的政策刺激下,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陆续建立了工业设计产业或设计产业集聚区,全国设计创意类园区已突破1000家。在工业设计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园区包括: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城、深圳田面设计之都、成都红星路35号等等。这些园区在发展初期多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国有资本是大部分大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建设初期的资本主体,这给其业务规划与规模化拓展带来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为其向民营资本与混合投资建设提供了时间上的过渡。
在劳动力的增长方面,从地方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来看,国内工业设计从业者年龄区间集中在20岁至35岁之间,在结构比重上占据从业总人数的九成以上,业务年轻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创造力与经验方面也利弊并存。在地域分布上,华南、华东、华北地区的工业设计从业人员数量各占全国总数的20%、22%与24%,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相加后约占12%。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制造业基地的工业设计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数据看,截止到2011年底,北京市设计服务业从业人员已接近25万人,其中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而在广东,工业设计的从业人员同期已超过10万人;从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看,上海市工业设计从业人员同期也已超过8万人。以上述三个省市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直接从事工业设计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50万人,不论规模与增长速度都十分可观,从全球经验来看也颇为罕见。2006年,全国设置工业设计学科的大专院校约为260余所,而截止到2011年,这一数量已超过500所,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万人。劳动力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具备工业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数量见表4.2)。
表4.2 中国具备工业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数量 (单位:所)
(www.xing528.com)
注:资料来源: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2.1.2 企业逐渐与职业设计公司共同成为生产核心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相关专利拥有量方面快速增长。以2009年为例,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三项专利的授权量分别为249701件、203802件和128489件,分别相当于2001年的5.73倍、3.75倍和7.88倍(王晓红,2011)。以广东省为例,其制造业企业的专利成果总量已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广东省工业设计相关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已达15.3万件和11.9万件,增速明显并稳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企业在工业设计评奖的积极性方面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导创办的“中国设计红星奖”为例,2007年第二届红星奖参评企业数量达到450余家,相比较2006年增长近150%,申报产品数量为1800余件,相比较2006年增长近400%。以上现象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工业设计位置与重要性在企业中的改观。(1985年~2005年国内外三种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专利申请情况见表4.3)。
表4.3 国内外三种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专利申请情况 (单位:件)
注:数据来源:中国工业设计年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①指国内外比重,此处100/81.8,表示国内占比为81.8%。
无论基于主动性抑或是被动性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工业设计在企业创新中的实际价值,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提升产品差异化与附加值、拓展业务领域、创建品牌机制、开拓新兴市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能力,以及优化产品线体系等方面,企业相关专利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也说明了这些认识上的转变。
另一方面,国内职业工业设计公司的竞争力也有较大改善。从发展规律来看,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基于企业的设计外包业务而得以生存,自身的主体建设在经营初期是比较有限的,很多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在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业务的挂靠性仍旧非常明显。上述矛盾在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化提速下得到显著改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工业设计公司不仅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结构,如战略性咨询、产品局部的一体化生产等,还得以逐步摆脱了对于企业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国内一部分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向综合性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提速明显。如广东毅昌科技公司较早完成了从外挂性设计业务向主体性设计业务的转变,形成了基于设计产业链的电视机外壳等其他相关产品的业务领域。可以说,正是国内工业设计产业整体的规模化发展环境降低了职业工业设计公司转型发展的时间成本。
从业务领域看,以消费类电子、交通工具、通信器材、工业工程以及部分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为代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在国内陆续出现。如通信器材行业中的龙旗、德信无线、中电赛龙、希姆通等工业设计公司已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2006年,上述四家公司的营业额已分别达到了19.8亿元、6.5亿元、4亿元、3.8亿元。此外,以北京的洛可可、志翔创新,上海的指南、龙域,广东的浪尖、嘉蓝图、毅昌等为代表的一部分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已初步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与加工实力,发展已逐渐不受制造企业的绝对制约。
4.2.1.3 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带
从实地调研以及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的情况看,目前国内已基本形成了“环渤海(以北京为中心,向辽宁、山东等地延伸)、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向浙江、江苏等地延伸)、珠三角(以广东为中心,向福建、香港等地延伸)”的三大工业设计产业带布局,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设计也是广东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省内产业之一(王汉友,2012)。此外,中部地区(以湖南、湖北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以四川、重庆中心,向陕西等地延伸)由于其制造业基础,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也逐步趋向一定规模,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整合符合本地区经济特点,特别是符合地区制造业需求的工业设计服务,使得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如三一重工、厦门厦工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也已稳定吸纳工业设计的劳动力。同时,依托多年积累的实体制造业基础以及数字信息、产品服务系统等新兴领域,结合以文化消费为特征的中高级消费市场,这些产业带所涉及的地区初步实现了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多元化演进,业务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产品或某类职能范畴。随着区域资源与消费结构的逐渐变化,预计未来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周边拓展,以及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延伸,从而逐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产业主体支撑,带动内陆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这种格局性分布下,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将会有效接受产业影响力的辐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