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全新十年,处于国民经济支柱角色的实体制造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开始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国民消费结构也因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产生了以文化导向为代表的比重性变化,这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将其推至进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性发展边缘。
2000年以来,除了一些制造业企业出于产品差异化与品牌等因素的考虑开始寻求产品的设计变革之外,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在经济驱动力类型上的变化也使得工业设计的消费市场开始加速形成。早在1991年,北京市政府就已制定了“在北京工业系统推动工业设计”的战略规划;上海、广东等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都早于中央及全国其他省份陆续出台了一些涉及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达省份在消费市场领域的结构性变化。
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民用制造业的消费市场被美、日等国较高品质的工业产品瓜分明显,工业设计则在这种品质构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全球化经济进程已逐步将生产规则主导市场的格局打破,加之消费者主体意识与个体价值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实用价值已不再是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在消费品市场的首要原则。大批国内制造业企业被迫面临这一消费格局的变化,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等新的时代需求比其经营者所预想的更早到来了。
受限于长期的代工型、加工型制造模式,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对于市场规则的捕捉并不敏锐。然而随着同质化竞争的日趋恶化以及上游品牌企业逐渐在新型的战略和生态经济格局中身陷动荡,国内制造业企业无论在上游订单的稳定性还是自身的发展空间方面都处于被动的抉择期——升级或是继续受不确定性的支配,两者的风险与隐患并存。(www.xing528.com)
由于制造业,特别是实体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解决就业、发展等问题上的职能十分显著,因而实体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性流失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同时对社会的稳定性也有着重大影响。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意识到了这一危机,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调整性政策开始出台,推进工业设计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002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指出:“工业设计是将产品技术设计与外观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确保产品的技术功能,而且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应予重视,否则会影响我国产品竞争力”。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增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能力和水平,必须提高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实力,促进工业设计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建设一批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中心;积极承接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21世纪的前十年间,在上述制造业挑战与政府号召的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展迅猛,企业与工业设计有关的专利拥有量快速提高。2009年,我国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发明三项专利授权量分别相当于2001年的5.73倍、3.75倍和7.88倍。各类工业设计相关企业数量相比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成百倍的数量增长。在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6年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约有260余所,为2000年的2倍。而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超过500所,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万人。工业设计产业的生产主体拓充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这十年间得到了高速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