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表现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依存和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型工业化深入推动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积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两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信息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载体的,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同属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根据世界权威经济学大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定义,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还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产方法、新产品式样在不断变化、城镇化提高、资本形成、消费等项开支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工业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而调整了产品结构,来满足并适应由城镇化引起的各种需求。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制造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形成产业集群,而工业的聚集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就业人口越来越大,从而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工业化进程引致了城镇化的发展。
①工业化为城镇人口集聚提供了动力。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使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求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这不但降低生产成本,也节约交易费用,因此,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产业的空间聚集,这不仅需要生产要素的优势集中,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刘易斯(1972)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城镇化要求积极、妥善地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人口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转移,这同时也是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过程就不断进行。由此可见,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②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以工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城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聚集和要素集中。反过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支撑。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前提和条件,缺乏产业和商业的有力支撑,城镇化难以发展。随着中部六省工业化的推进,有不少地方的工业内部产值构成趋于单一,资源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他门类行业在工业内部的比重相对下降,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单一化”,其他产业(如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发展不足,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这一点山西省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必须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重要位置,通过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
③工业化为城镇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和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因此,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和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集聚,工业园区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产业集聚方式。工业化促进了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发动机”。没有工业化的支撑,城镇化就缺乏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城镇化的人口就不能安居乐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最终会导致城镇人口向农村逆流。因此,城镇的发展必须是先有产业后有家业,必须以产业作为有力支撑,否则,缺少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会持久。因此,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一条十分明确的原则。
(2)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强大助力。工业化发展一般优先于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反过来看,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巨大助力,推动工业化向高级化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城镇化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手段,能够提供更便捷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市场,以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1]。因此,要准确定位,突破重点,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吸纳劳动人口,聚集有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载体,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实属必要。
①城镇化能优化资源配置。城镇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是优势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与以农业发展为主导的乡村不同,城镇是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经济支撑的。城镇化能够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重新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新集聚能够使劳动力、矿产、资金及技术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引导它们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从而形成高效、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完善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要素支持,而且对要素起集中配置作用。一个区域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其要素的集聚程度就越高,工业化就越发达。
②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城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由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识不强,许多新型工业品和服务没有消费市场,以至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在许多城镇没有发展空间,形成了“城镇水平低下→消费需求不足→产品生产过剩→工业发展缓慢”的不良循环。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都上来了,强大的需求带动供给,形成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产品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又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的良性循环,工业化遵循着从重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方向递进,需求的不断更新带动产业不断的升级。从各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结果来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③城镇化能形成新的经济支点。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同时,国内GDP进入个位数时代,城乡居民消费长期乏力,无法启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做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加大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力度,有效地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建设性投资需求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从而从供给端推动工业化。另一方面,鼓励农村人口往城镇迁移,可以增加城镇在餐饮、娱乐、住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消费,同时,城镇化不仅能够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而且也能够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从需求端促进工业化。(www.xing528.com)
3.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可用图17-2来表示,纵轴表示城镇化程度,横轴表示工业化程度。两者都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
图17-2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修改。
一般而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有城镇化滞后发展、城镇化过度发展和城镇化适中发展三种情况。在分析两者关系时,一般都要用到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其中,工业化率从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两方面来考察,城镇化率一般从城镇土地面积占地区土地总面积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来考察。在发展经济学中,比较典型的、有影响的就是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关系。按照钱纳里的多国发展模型,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2]。在具体分析时,我们可借鉴肖诗顺、陈莉(2011)的研究成果,用K值这个指标来分析一个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关系:如果K值等于1,表明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等;如果K值小于1,表明工业化率低于城镇化率;如果K值大于1,表明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比关系,K值一般在1.5—2为宜,也就是说工业化要比城镇化优先发展。当K为一个恰当的值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沿着对角线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当然,这种协调发展不是完全固定的,在各国实践中,两者总是会发生一些偏离,也就是说,会围绕标准值产生一些波动,这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当城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工业化水平时,就产生城镇化过度发展的现象。所谓过度城镇化,是指过多农民进城,远远超过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城镇的承载能力。在这种情况,城市中的人口大量涌入,又找不到工作,将产生大量的“贫民窟”和“城中村”,使整个经济陷于混乱。而当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时,就会产生城镇化滞后发展的现象。城镇化滞后发展是指大量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不聚居在城镇,使城市的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来到城镇,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都成问题。另外,当工业化发展到最高阶段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时,就会发生逆城镇化现象。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过度膨胀的国家,产业和商业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人口随之迁移,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产业空心的现象,而乡村地区人口却逐渐增加。目前,这种逆城镇化现象在我国还比较少见。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机制的耦合点就在于人口一方面从农业进入工业,另一方面从农村进入城镇,前者是工业化,后者是城镇化,两者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促进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 殷霄雯.关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考.人民论坛.2013(2).
[2]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调研世界.200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