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步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总是如影随形,不即不离的。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形式。这种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结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它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城镇化又是工业化的孵化器,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制约着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1.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理论探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哈里斯·钱纳里等人在1975年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多国发展模型”,较早地阐明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如表17-1所示。根据该模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联系过程。最初,城市化率小于32%时,处于工业化准备时期,这时候的经济主要是初级产品生产,也即是前工业化阶段;当城市化率大于32%而小于36.4%时,处于工业化初期,这时候开始了工业化;当城市化率大于36.4%而小于49.9%时,处于工业化中期;当城市化率大于49.9%而小于65.2%时,处于工业化后期;最后,当城市化率大于65.2%时,完成了工业化,处于后工业化时代。
表17-1 钱纳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比关系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
18世纪末,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拉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表现为正在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与快速的工业化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技术进步使农村人口得到巨大的释放,随着工资的差异,他们向工业流入,从而逐步转移到城市。由于这一时期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平滑的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镇化曲线[1]。从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来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来自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他认为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S形曲线上升:第一个阶段是在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率低于30%,这时的工业化速度高于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不断加速;第二个阶段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在30%—70%,此时,城镇化率发展很快,城镇数量增加,大批农民不断入城,城镇化率开始超过工业化率,城镇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地彰显;第三个阶段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速度逐渐放缓,工业化步入后期甚至后工业化时代,如图17-1所示。(www.xing528.com)
图17-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曲线
资料来源:转引自杨尚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思考.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奎圣军(2013)指出,世界各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2]:一是同步型,即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地发展,同步协调地发展并不是说两者之间一定要同样的发展速度和步伐,而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保持在相当的比例中,既不会显现出谁明显加快发展,也不存在谁明显滞后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二是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发展迅速而城市发展缓慢,这样,城镇化的滞后导致城镇发展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城镇体系也不尽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要素不集聚、人口不集中等不能有效地支撑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就属于这种模式;三是过度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远超过工业化水平,这会导致一系列的过度城镇化问题,如环境恶化加剧、失业率过高、公共服务不足、城市管理成本大和生活空间狭小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就是这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走什么样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模式要视具体的国家和具体的阶段而定。盲目地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可能适得其反。工业化与城镇化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的社会规律,应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切不可操之过急,弄巧成拙。
[1] 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城市规划.2003年7月3日.
[2] 奎圣军.城镇化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应发展阶段.改革.20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