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中国经济速度放缓,河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一些机遇,也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下面对这些因素作具体分析。
1.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河南省统计数据,2011年,河南省共有城市个数38个,100万以上市区人口的特大城市9个;城镇化率为40.6%, 2012年城镇化率为42.4%。2013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4.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2)中原城市群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区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于2014年公布,明确提出加快培育中原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中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6万亿元、2.2万亿元、3.3万亿元和3 1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9.9%、13.1%、23.1%和20.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1个、3.1个、2.8个和7.7个百分点,作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的地位日益凸显[1]。中原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空间规模、辐射力度等方面都在中部六省城市群中首屈一指,在全国城市群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3)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例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强调,河南省以新型城乡、宜居中原建设为主题,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实行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带动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城镇化水平的巨大飞跃。
2.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1)城镇化进程仍相对落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相比全国及其他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河南省统计局分析,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27位,水平较低。河南省城镇化率在中部六省也处于末位,中部六省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湖北省为51.8%,比河南省高出11.2个百分点[2]。并且,统计显示,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左右,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26.6%左右,这意味着有将近1 635万农民没有市民化,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2)城镇体系不合理。根据对城市规模的划分,在河南省38个城市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数目分别为2个、7个、12个和17个,城市规模结构不够优。《河南省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3]:第一,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郑州首位度较低,经济实力不强,辐射能力较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等级地位有待提高。第二,中小城市规模偏小。河南省中等层次的城市不多,一些省辖市市域人口已超过1 000万,但中心城区人口却不足100万,有的甚至不足50万,有“大马拉小车”之嫌,规模结构不适中。第三,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化。各城市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城市间各自为战,缺乏互补,城镇体系不紧密,制约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一盘棋”发展。
(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对提升城镇功能、加快人口集聚和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急缺,公共服务来源不足,而小城镇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增加和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又滞后,制约着小城镇建设质量的提升。
3.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1)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人均GDP已经超过3 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转折期。根据国际上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时,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未来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巨大。
(2)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差异化必然发生的趋势,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的分工合作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相关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河南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能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产业集聚区,带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拓展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河南省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产业在区域空间上的不断聚集,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www.xing528.com)
(3)河南省和国务院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带动能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2013年12月25日,河南省又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一基本两牵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为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4.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1)异地城镇化现象严重,城镇化水平偏低。河南省是全国外出务工人员输出的第一大省。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已达2 570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 451万人,省外输出1 119万人。目前,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稳居全国首位[4]。据统计,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相比全国及其他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倒数。
(2)资金制约显现,依靠土地财政支撑城镇化建设后劲不足。河南是地域广、财力弱,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省份,缺乏财力对城镇建设的投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基本上是围绕土地做文章,俗称“土地财政”。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河南,肩负“保耕地”的重任,土地开发受限,财政收入不足。例如,河南省开封市拟将该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重现北宋“汴京”。要实施该工程,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需1 000亿元,而开封市的财政收入不到50亿元[5]。依靠土地财政,肆意到处举债,不但占用大量的财政支出,最终也会形成巨大的资金赤字,阻碍城镇化的发展。
(3)农民工进城就业渠道过窄。河南省城镇规模普遍偏大,城镇人口集聚程度较高,但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以产业带动就业的难度较大。同时,农民工教育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不高,就业意识单一,思想观念保守等造成就业苦难、收入偏低、生活贫困。因此,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空心化”。《2014年河南省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户均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74人。外出务工群体的总体规模仍呈现增长态势。
[1] 梁鹏.中国面积最大经济区将建跨省超大城市群.新华网.2013年9月10日.
[2] 方国根,张亚珂.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与消费发展研究.河南省统计局网站.2013年3月22日.
[3] 林宪斋,王建国.河南省城市发展报告:2012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陈维松.劳务输出第一大省河南将进京推销农民工.中国网.2009年2月25日.
[5] 庞青松.1 000亿元打造“宋都”,喜忧参半.荆楚网.2012年8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