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政策不断出台,山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历史机遇,又需应对挑战,下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作具体分析。
1.山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城镇化快速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城镇化快速发展。根据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山西省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为1 851.08万人,比上年增长65.77万人;乡村人口为1 759.75万人,比上年减少48.22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在全国的位次由17位上升到16位,标志着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时期。
(2)城市群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要采取“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形成以太原为中心,以南北纵贯的大运高速公路、同蒲铁路及其沿线基础设施为主脉,向东西两翼地带拓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支脉的“叶脉型”城镇布局基本框架,以及由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十三个二级城市经济区组成的城镇空间组织体系。目前,“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基本定型:一核即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都市圈,三群即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有人形象地比喻,“一核一圈三群”呈现“人”形布局,“人”的胸是太原都市圈,“人”的头是大同、朔州城镇群,“人”的双手是吕梁、阳泉,“人”的双脚是临汾、运城城镇群和长治、晋城城镇群。
(3)城乡一体化发展良好。早在2005年,山西省就开始搞“村村通”,促进城乡一体化。2008年,山西省又发布《城乡规划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12年,山西省按照“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确保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建议,创立了城乡一体化“安全农场”发展模式,努力建立现代绿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山西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助力。
2.山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1)城镇化基础薄弱,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虽然2012年山西省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水平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处于落后位置,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目前,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 327美元,工业化水平为52%,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99,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1]。同时,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标准,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应在60%以上。所以,相较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
(2)山西省城镇空间地域结构特殊。由于山西省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各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趋同,山西省城市空间结构聚集力不强,晋南地区和西安联系较多,大同地区紧密联系北京,晋东南地区与中原贸易往来密切。由此,在推进山西省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形成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晋南、大同、晋东南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格局。山西省城镇空间地域结构的离散性,决定了山西不应走“一枝独大”的城镇化道路。
(3)城镇化内在的质量有待提高。在城市建设上,城市框架拉大,城市规模加大,城市容量扩大,但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中小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医疗、老年服务、幼儿教育、群众体育、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依然不能满足城市需求。与此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不注意依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味地模仿和照搬他人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容易造成“文化缺失、文明断裂”的局面,更可悲的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逐渐被破坏。
3.山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www.xing528.com)
(1)面临多种政策支持的特殊机遇。山西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面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机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条件,山西省的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四化”同步的重要一环,得到许多有利的政策支持。
(2)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将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实现山西省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方面的大改进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3)省委、省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高度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实施,2005年,山西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发展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择优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引导城镇重点布局地带、都市区、城镇组群整合发展,协调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关系,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11年,山西省政府又发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作为山西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又印发《山西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决策,为山西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4.山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1)产业支撑不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聚集和经济繁荣。反过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缺乏独特资源和实业支撑,城镇化难以发展。据省情概况,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资源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黏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 767.85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20.1%,故而有“煤乡”之称。随着山西省推进工业化,工业内部产值构成比较畸形,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高,产业结构“单一化”明显,一旦煤炭等能源资源枯竭,产业将出现“空洞化”,城镇将成为“空城”,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
(2)城镇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山西省环境污染严重是尽人皆知的老问题。截至2013年,山西省100多名地方官员因环境污染被追究问责。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始终没有处理好资源、环境、经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严重,既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3)体制机制不完善。山西省城镇化在不断推进中,城镇化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如人口、土地、财税、金融、住房、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重要领域需要深化改革。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包括:一是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改革,应消除城乡的歧视性差别。二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流转制度需改革。三是公共服务不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要改革。四是生态文明制度不全面,需严格节能环保。五是城市管理较落后,应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1] 阮步影.山西省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人口1 851.08万.山西日报.2013年4月15日.
[2] 桂小纯,辛义生,张临山.山西省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日报.2010年12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