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SWOT优劣势

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SWOT优劣势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一大问题就是水平总体滞后、区域差距大。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4.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城市综合配套滞后。目前,在安徽省不少地方的城镇化过程中,重建设轻配套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结果来看,资源粗放利用、生态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

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SWOT优劣势

当前,国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安徽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一些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下面对这些条件和风险作具体分析。

1.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5%,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2012年,全省5 988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 784万人,占46.5%,根据城镇化发展的瑟罗姆曲线,安徽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人口步入快速增长轨道,预计今后可能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提升城镇化率。

(2)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安徽省中心城市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的城镇化率为66.4%,全省排名第二。铜陵市的城镇化率为76.3%,全省排名第一,远高于其他城市。芜湖市的城镇化率为58%,淮南市的城镇化率为65.3%,马鞍山市的城镇化率为61.2%。沿江城市领先发展,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蓬勃发展;皖北、皖西城市加速发展,安徽省已形成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城市群各具特色、梯度有序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3)城市化建设不断提升。安徽省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正探索土地流转的各种方式,或与矿业权一起,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或建立专门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处理土地流转事宜。安徽省不少城市(如蚌埠市)的旧城改造热火朝天,新区建设干劲十足,工业开发区质量提升,中心商务区功能完善,在城市进一步扩张的同时,城镇软硬环境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2.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1)城镇规模偏小,区域差距大。据安徽省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合肥市的城市首位度(GDP占全省GDP的比例)只有24.1%,低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市( )和长沙市(33.4%)。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级市太多,资源分散。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一大问题就是水平总体滞后、区域差距大。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率超过50%,但皖北城市群只有40%左右,皖江和皖北两大城市群相差十来个百分点;四个大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的城市化率超过了70%,而四个小城市(阜阳、宿州、安庆和六安)的城市化率不到40%。

(2)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支撑体系,只有很好地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留下来、留得住。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关键是靠二和第三产业吸纳人口。产业兴方能城市兴,商业旺才能人气旺。但安徽省工业和服务业欠发达,产业层次不高,会导致农民工市民化后就业谋生的不稳定,产业体系和就业体系均比较脆弱。

(3)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安徽省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是很大的,但来源不多,通过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引入民间资本等方面的比例较低。在现有的信贷规模控制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面对快速增长的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将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在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根本没有多余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省市财政也是“撒胡椒粉”,难以全面顾及各地的城镇化建设。

3.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www.xing528.com)

(1)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安徽省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加速从农村向城镇集聚,也即是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过程,有力地促进城镇规模与工业规模同步扩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发布,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打好了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底子。按照安徽省城镇化规划,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其他设区市为节点,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合肥市中心城区人口340万人,芜湖市中心城区人口175万人以上,到2030年,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280万人。未来几年,安徽省将有序、分类、稳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以“一带一圈一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城镇群的城镇化步伐。

(3)国内需求深入拓展的前景广阔。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不断升级过程中,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潜力很大。同时,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及其家庭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一方面,农民进城将对城市基础设施产生巨大需求,带动投资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收入提高刺激消费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有利于完善城镇功能和提升城镇质量,反过来,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也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

4.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1)城市综合配套滞后。目前,在安徽省不少地方的城镇化过程中,重建设轻配套的现象十分严重。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但城市的配套设施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学校,医院、交通、卫生等依然不能满足城市需求,不仅是硬件设施捉襟见肘,软件环境更是难以启齿。据测算,农民市民化的成本为10万/人,主要构成为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道路及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支出等。其中,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约占市民化成本的85%[1]。因此,农民工进城后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包括子女如何上学、有没有医疗保险,能不能申请保障性住房等。

(2)小城镇建设面临较多困难。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对加速城镇化,完善城镇体系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镇政府虽然是一级财政,但财政收入有限,不少镇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没有多余的钱搞小城镇建设,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3)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从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结果来看,资源粗放利用、生态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安徽省每年至少有一百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势必引起更大的城市环境问题,这对资源环境的要求更加巨大。安徽省必须全面规划好土地资源的利用,形成合理的空间格局,必须增强城市承载能力,通过绿色崛起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1]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