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SWOT分析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SWOT分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12月23日,江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沪昆线为主轴,新余、宜春、萍乡中心城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构建“新宜萍”城镇密集带。城镇化政策集中、频繁地公布,彰显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要到2020年江西省城镇化率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面临的压力不小。显然,就目前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来看,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SWOT分析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江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不少潜在制约因素,下面对这些条件和因素作具体分析。

1.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据统计,2012年年末,江西省常住人口总量突破4 500万人,达到4 503.93万人,比上年增长0.35%,城镇人口达到2 139.82万人,比上年新增88.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51%,比上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1]。《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全省城镇人口为2 450万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全省城镇人口为2 900万左右。但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06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实现城镇化率达60%的小康目标,意味着今后几年江西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必须达到1.6个百分点(最新的说法是必须达到2个百分点)。未来,江西省将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城镇结构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龙头昂起、两翼齐飞不断凸显,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区域格局。2013年7月,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2014年10月9日,《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20)》正式发布,强调:一是做强南昌,加快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是做大九江,加快推进九江大开放大发展。三是昌九一体,加快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2013年8月23日,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上饶构建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以上饶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广丰、玉山、横峰、弋阳、铅山的信江河谷城镇群,探索打造内陆城镇化建设示范区。2013年12月23日,江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沪昆线为主轴,新余、宜春、萍乡中心城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构建“新宜萍”城镇密集带。鼓励丰城樟树高安奉新靖安融入南昌大都市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这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平台。

(3)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6月,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南昌),100万—15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个(九江、赣州),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8个(上饶、宜春、抚州、吉安、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8个,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37个,5万—10万人口的城市14个。2012年5月29日,江西省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以沿沪昆线和京九线为主线,聚集优势产业,提高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南昌市为核心的南昌大都市区,加快发展赣州都市区、九江都市区,构筑“一群两带三区”为主骨架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3年4月22日,《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向社会公告,征求意见。根据规划,江西省203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3 500万左右,构筑“一群两带三区”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建设“五纵五横”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密地方高速公路连接线;构筑“五纵五横”的铁路网和“两纵三横”的高速铁路(客专)网。2014年7月,江西省政府出台《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接近或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63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政策集中、频繁地公布,彰显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2.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1)城镇化发展不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江西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逐步拉大,直到进入21世纪才奋起直追。据统计调查,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镇化水平连续5年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年底,全省城镇人口已突破2 200万人,城镇化率达49.21%,在中部六省中,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位居第一。虽然这几年,江西省城镇化进度显著加快,但和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2012年,江西省与全国城镇化率差距达5.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全国名列第20位。要到2020年江西省城镇化率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面临的压力不小。

(2)城镇体系不合理。根据《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2012年,按城市市辖区城镇人口分组,江西省400万以上的城市没有1个,200万—400万城市只有1个,100万—200万城市“断档”,50万—100万城市才5个,与中部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中心城市数量偏少,规模不大,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有限。与此同时,2012年,全省11个设区市中只有5个设区市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3个设区市的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南昌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0万左右;赣州市、九江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以上,进入特大城市行列;上饶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鹰潭市等13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规模,全省县城平均城市人口达到12万以上[2]。显然,就目前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来看,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3)城乡统筹不到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产业协调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城乡共同发展、环境综合治理等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动和城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外,新农村建设的不到位也使城乡发展不协调,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更多的努力。

3.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1)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诺瑟姆曲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10%时,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城市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速度还比较慢;当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时,城市化速度开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当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时,城市人口增长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目前,江西省的城镇化率为49%,正好位于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的中期,也意味着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也正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黄金时期”。(www.xing528.com)

(2)产业支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江西省的工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603.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 854.6亿元,翻了近10倍,而同期GDP翻了6倍。工业增加值多年保持近20%的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27.7%上升到2012年的48.4%,占据江西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中,2012年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 932.38亿元,占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9.6%,实现销售产值8 217.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39.8%。工业园区是江西省工业增长最具活力的载体。江西省工业园区有94个(含国家级18个),各市区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其中,南昌(8个,含国家级5个)、九江(12个,含国家级2个)、赣州(16个,含国家级2个)三地的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较高。据统计,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 465.6亿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59.2%。截至2013年4月,江西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工业园区已有12个,比2012年年同期增加3个。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3)江西省和国务院的政策支持。《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篇《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2011年6月9日编制完成的《江西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构建沿沪昆线和京九线城镇带,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4年编制完成的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走以人为本、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特别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构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1)农民进城意愿不高。根据江西省发改委在江西省贵溪市调研的情况,农村居民进城就业经商务工的热情高,但在城镇落户的积极性不高。截止2012年年末,贵溪市总人口6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3万人,占总人口的80.8%。贵溪市农村劳动力以外向输出为主,年轻、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多数流向广东、江浙、福建等相对发达城市,当前分布在全市的农民工总数才12 563人,其中,47%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不足一年,流动性较大[3]。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这个现象在江西省其他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在于不是农民能不能进城,而是农民愿不愿进城。

(2)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化建设中最直接也最显著的便是资金困境。一方面,镇政府虽然也算一级财政,但财政收入太少,基本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出资搞小城镇建设;另一方面,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新增的财政支出十分巨大。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组对重庆市、武汉市、郑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的市民化成本进行了调研,测算出一个农民工如果成为市民需要增加政府的支出约为8万(2009年不变价)[4]。很显然,这样大的资金缺口,政府财政提供不了,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3)产业支撑力度不够。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岗位,只有妥善地就业才能解决农民的短期利益和长期诉求问题。江西省工业和服务业欠发达,特别是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层次不高,会导致农民工市民化后就业困难且不稳定,而就业保障体系又比较脆弱。比如鹰潭市,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值构成趋于单一,产业结构较为畸形,铜等有色金属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他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相对下降,推动鹰潭市城镇化的产业动力不足,其他产业(如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就业需求较低,不足于支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1] 江西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2012年江西省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对策建议.江西省统计局网站.2013年4月1日.

[2] 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3—2030)》.2014年7月9日.

[3] 江西省发改委.关于新型城镇化调研情况的报告.内部资料.2014年.

[4] 简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为8万元.新京报.2013年3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