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1 吸收能力理论
(1)吸收能力的概念
企业层面的吸收能力理论是由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89)开创性提出的,从企业学习能力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90)首次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消化并将之最终应用于商业化目的的能力。该研究认为外部知识源对企业创新过程非常重要。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Levinthal,1990)对吸收能力概念的界定被相关研究广为引用,自开创了吸收能力研究之后,吸收能力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Calero-Medina & Noyons,2008)。卡莱罗 • 玛蒂娜和诺扬(Calero-Medina& Noyons,2008)在研究中对科学网(the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7年以前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统计,其中有1500篇论文引用了科恩等(Cohen &Levinthal,1990)的研究文献,该文不仅是吸收能力研究的开山之作,更是该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玛奇和西蒙(March & Simon,1958)从组织层面进行研究,得出对于组织而言大部分创新不是来自组织内部的创新发明(Invention),而是来自对外部信息的利用,即其文中提到的“借”(Borrowing)。后续诸多关于创新知识源的研究(Johnston & Gibbons, 1975;Hippel,1988)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玛奇等(March & Simon,1958)的研究结论。此后,众多学者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界定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总结为六种,如表4-1所示。由这些具体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①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吸收能力是一个以过程为导向的概念,并是组织动态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认为吸收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②对吸收能力的研究逐渐从国家层面转移到企业层面,且关注的焦点在于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表4-1 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
资料来源:刘璐(2009)。
该理论认为企业如果要动态地占有并保持独特资源,外部资源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对外部资源始终保持开放和不断吸收。自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以来,对吸收能力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主要被用于研究复杂的组织现象,是知识管理、组织学习、技术创新、产业经济与战略管理等学科领域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指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吸收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且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吸收能力的应用逐渐地聚焦于企业层面,探讨不同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的,认为扎赫拉和乔治(Zahra & George,2002)关于吸收能力的理论比较适合本研究,所以本研究沿用其中对吸收能力概念的界定,具体地吸收能力在本研究中定义为酒店企业与外部知识源各主体往来过程中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应用的能力。
(2)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
申卡尔等(Shenkar,Aranya,& Almor,1995)指出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Construct)必须符合两大要求:①概念是可以测量的,换句话说,可以对概念所包含的各个维度进行可操作化的测度;②概念应该是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亦即一个概念应包括对该概念不同分类方式下所衍生的各个维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进行归纳。通过文献综述不难发现,Camisón和Forés(2010)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onfitmatory Factor Analysis),以952家西班牙企业为样本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和测量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是从过程视角对吸收能力的维度进行划分,沿用了扎赫拉等(Zahra &George,2002;Lane,Koka,& Pathak,2006)对吸收能力维度划分的研究结果。本书沿用的对吸收能力维度的归纳,如表4-2所示。
表4-2 吸收能力的维度
资料来源: Camisón & Forés(2010)。
(3)吸收能力作用过程分析
回顾对吸收能力作用过程的理论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90)、莱恩等(Lane,Koka,& Pathak,2006)、扎赫拉和乔治(Zahra & George,2002)、托多若娃等(Todorova & Durisin,2007)。
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90)最先从过程视角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吸收能力的作用过程给出了一般性的理论模型,如图4-1所示。该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受知识源和先前知识的影响,其自身的作用过程包括认知新知识的价值、内化新知识、将新知识应用于商业化三个步骤。吸收能力在适合的领域发挥作用,且对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图4-1 过程视角下的吸收能力模型(1)
资料来源:翻译自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90)。
莱恩等(Lane,Koka & Pathak,2006)在科恩等(Cohen & Levinthal,1990)所提出的关于吸收能力三阶段的观点基础上,对吸收能力的作用过程进行了细化,如图4-2所示。首先,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吸收能力发挥作用受内、外部驱动力的影响:①从内部来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个体认知;②从外部来看,包括一般环境、产业环境、合作伙伴间知识的相似性或互补性等。其次,将吸收能力看作是企业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学习过程,具体地,分为探索式学习、转换式学习和开发式学习三个阶段。再次,将吸收能力的产出分为知识产出和商业产出两方面。最后,认为吸收能力是一个有反馈机制的循环。(www.xing528.com)
图4-2 过程视角下的吸收能力模型(2)
资料来源:翻译自莱恩等(Lane et al., 2006)。
扎赫拉和乔治(Zahra & George,2002)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将吸收能力看作一种动态能力,重新构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图4-3所示。吸收能力强调企业管理知识的一系列能力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Zahra & George,2002)。扎赫拉和乔治(Zahra & George,2002)将吸收能力的作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转换和知识利用。与上述两个模型相比,扎赫拉等(Zahra & George,2002)的最大特点是将吸收能力划分为两大维度: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内化)和现实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另外,增加了一些对吸收能力过程产生影响的概念,如活性触发(Activation Triggers)、社会整合机制(Social Integration Mechanisms)、适合的领域。企业在活性触发因素的影响下获取和内化外部知识(知识源和互补性)和先前知识,这些被企业内化的知识、经验在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企业转换和利用,最终,在一定制度条件下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包括组织柔性、创新和绩效三个方面)的形成。
图4-3 过程视角下的吸收能力模型(3)
资料来源:翻译自扎赫拉和乔治(Zahra & George,2002)。
托多若娃等(Todorova & Durisin,2007)通过实证研究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该研究认为吸收能力的过程包括五个环节:认知价值、获取、内化、转换和利用。与扎赫拉等(Zahra & George,2002)的研究相比,该研究对吸收能力作用机制进行了四方面的调整和拓展,如图4-4所示。①在获取知识之前,重新引入认知价值,认为对外部知识价值的认知是企业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②认为知识转换与知识内化并不是完全按照先后逻辑顺序进行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知识转化和知识内化是通过多种途径相互联系、作用的改变过程,从而打破了扎赫拉等(Zahra & George,2002)提出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大维度划分;③将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范围扩展到影响吸收能力的各个要素,从影响作用上涵盖了正反两方面,且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权利关系的作用;④不仅考虑了特定制度条件对吸收能力产出的影响,且考虑到特定制度条件对触发吸收能力的发生发挥作用;⑤强调了吸收能力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一种,增加了反馈机制(刘璐,2009)。
图4-4 过程视角下的吸收能力模型(4)
资料来源:翻译自托多若娃等(Todorova & Durisin,2007)。
4.1.2.2 外部知识源与企业吸收能力
综合国内外文献来看,吸收能力的文献从研究“直接决定作用”逐渐过渡到了研究“调节效应”(陶锋,2009)。巴伦和肯尼(Baron & Kenny,1986)指出所谓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也被称为交互作用(Interactive Effect)。调节变量(Moderater)是指系统地改变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关系的形态或强度的变量(陶锋,2009);或者说,影响一个独立变量或预测变量与一个因变量或标准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或强度的变量(Baron & Kenny,1986)。研究表明企业的吸收能力可影响企业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相结合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Daghfous,2004)。
虽然许多文献没有明确指出吸收能力对外部知识源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但具体研究已证实企业通过吸收能力来获取外部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观点。科伯恩和亨德森(Cockburn & Henderson,1998)研究了制药企业与外部科研机构的联系过程中,吸收能力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对企业利用外部公共基础研究机构的先进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乔治等(George et al., 2001)对生物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利用多种方式的外部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蔡(Tsai,2001)选用食品制造和石油化工行业中的120个企业为样本,从网络的视角出发对企业吸收能力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和企业创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企业的盈利和创新都有显著而积极的影响。涅托和克维多(Nieto & Quevedo,2005)以西班牙406家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技术机会、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的技术机会和创新能力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埃斯克里巴诺等(Escribano,Fosfuri,& Trib ó,2009)利用2000~2002年欧洲共同体创新调查(CIS)结果中西班牙2265家企业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企业吸收能力对外部知识网络与企业创新二者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吸收能力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效率成正比,且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成正比。有学者运用欧洲共同体第三次创新调研数据对希腊461个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知识利用和企业创新之间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重要中介变量,同时,该研究证实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有直接地促进作用(Kostopoulosa et al., 2011)。
基于此,并结合质性分析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下述假设:
H2:酒店外部知识源对酒店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4.1.2.3 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
从企业层面对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证分析(陈艳艳,2009)。席林(Schilling,1998)研究认为通过增强吸收能力,企业可以扩大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强对未来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效率。科伯恩和亨德森(Cockburn & Henderson,1998)运用案例分析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制药企业产品创新和公共基础研究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存在积极的作用。努森等(Knudsen &Roman,2004)指出知识吸收能力对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涅托等(Nieto & Quevedo,2005)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属于企业管理范畴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廖述贤等(200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台湾17个跨产业的公司作为样本,对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分享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邓(Deng,2008)分别从国家、企业网络和企业三个层面对吸收能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评述,指出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并结合质性分析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下述假设:
H3:酒店吸收能力对酒店创新有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