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基础,要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图6-7):
(1)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宣传讲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通过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国情、省情以及自身情况,从而进一步农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起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2)思想道德教育。对农村党员干部,要重点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新时代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宣传教育;对广大农民群众,则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作为重点。
(3)民主法制教育。把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为核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的前提下,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
图6-7 农民基础教育内容图
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核心问题,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而且由于时间长、投资大,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做好培训规划,科学规划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教育培训的组织体系。要培育新型农民,就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就必须规范管理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农民培训组织,完善农民培训组织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纵向层面,形成县、乡、村三级培训组织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制定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二是横向层面,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建立“三网合一”(卫星网、互联网、人力网)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转播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广泛开展文化科学、农业技术、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内容的培训。
(2)完善教学方式,快速推出适宜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培养新型农民,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就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来设置培训专业等内容;就要开发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就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培训方式和现代培训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不仅要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还要从多个方面来处理问题。(www.xing528.com)
(3)调整培训内容,突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新型农民,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根据甘肃省的具体情况,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加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
(4)优化培训教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农民,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就要大力开发专业培训教材,教材编写要结合实际需要、体现农业特色、贴近农民实际,突出“实用、实际、实效”;同时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平台,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聘任制度,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强大基础支撑。
2.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同时也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普遍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兴趣,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要培养新农民,就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 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反之,倘若没有技能,即使转移到城市,也只能干些粗笨脏累的力气活,而且待遇上不去,生活没质量。这些也都让培育新农民成为可能,为以后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机会。
3.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要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用先进文化等多种方式来影响、陶冶、培养新型农民。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中央1 号文件提出的要求,以“提高人、塑造人、完善人”为出发点,通过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4.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农民不仅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能否发展现代农业,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管理。因此,中央1 号文件连续六年都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第一,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多重作用,又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关键是选好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只有在正确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第二,要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普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权利观、责任感、义务观等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使其充分认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第三,要坚持村务公开等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种民主权力。实行村务公开是实施农村基层民主的关键,为促进村务公开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具体内容与加大公开的力度,从而强化对村务公开的监督保障。
总之,培养新型农民不仅仅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而且要满足农民需要,以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充实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