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间序列演变的原因分析:探究背后的动力

时间序列演变的原因分析:探究背后的动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甘肃省自身的区域条件制造成农业发展的不

时间序列演变的原因分析:探究背后的动力

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是逐渐上升的,主要得益于4方面:(1)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到2008 年这一项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整个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看,甘肃省的耕地产出率在1990—1995 和1995—2000 年两个时期分别增长了2.8 倍、1.2 倍,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分别增长了3.2 倍和1.2 倍,劳均肉食品增长了1.8 倍和1.1 倍。以牧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林、牧、副比例也相应地上升了许多。(2)是农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20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和后期甘肃省人均农业增加值就原来水平分别增长2.8 倍和1.2 倍,农民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也增长了8.7 倍和2 倍。这也充分的表明省内农产品商品率有了明显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值也呈现出上涨趋势,农业产业链逐步延伸,全省农民的商品意识、质量意识都在显著增强。(3)是全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九十年代中期和后期分别增长了2.4 倍和1.7 倍,在1978 年甘肃省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00.3 元,到2008 年这一数值已经高达2723 元,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2000%以上。收入的不断增长,拉动农民消费结构的改善,省内的家庭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彩电占有率增长了1.2 倍和1.7 倍,恩格尔系数也出现了明显下降。(4)政府在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农业合作组织也是通过政府在中间起到的中介作用,为甘肃省农业提供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农业发展离不开外界的条件,通过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2.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也是主要基于不同时期外界的条件影响不同,及国家政策的走向,在农业发展方面积极决定性的作用。

(1)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农业投入虽然是逐年增加,但是整体的量是有限的,是处于一个很小的阶段,农业产出也是受制于投入及生产条件的落后,使得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出于一个极低的水平,年综合得分只有不到30,处于农业发展阶段中准备阶段。在进入80 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两者之间的交替作用,促进了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和持续发展。这时期农业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政策、科技和资金3 个方面。这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不仅包括种植业内部数量、质量的结构调整,而且还包括对“大农业”中农、林、牧、渔、副的调整,甚至涉及到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化调整。这样做是为了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提高。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强烈变化、农业产业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同时还要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损失加剧,这也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起伏不定,不能一直以高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2)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甘肃省农业发展重新迈入一个新的起点,这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中的起步阶段的第二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一是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增幅较前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增长率也是远远高于前期水平的,甘肃省在这时期的农业产出增长能力也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且在1994 年以后一直呈递增趋势。农村的人均农业GDP、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地增长,在这时期甘肃省的农产品商品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还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因此,随着农业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好转、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充分结合这几个方面的共同进步,也就推动了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就使得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并且增幅较大。(www.xing528.com)

(3)在迈入新世纪以后,甘肃省农业迎来发展的好机会,特别是2004 年以后,伴随着国家连续6 年年初颁布的针对农业的,搞好“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甘肃省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在2004 年,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值突破了40大关,成功的走向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中起步阶段的第二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一是外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农业生产有了强有力的后盾,有了发展的基础设施,剩下了就是自身发展了,甘肃省抓住了机会,在这样的机遇中高速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社的推动作用明显加强。在进入新世纪后,甘肃省重点发展农村合作社,在其带动下来进一步发展农业,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合作社通过积极与外界取得联系,积极为农户们寻找客源,与企业商家商谈农业合作的细节,切切实实的为农民牟利。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正是通过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村外的劳动收入增加农业的整体收入,同时农村的劳均耕地面积也得到了改善。四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农业技术的作用下,农村土地生产率、商品加工率、商品商品化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整个农村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3.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主体指标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随时适应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1978 年,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是其主导地位,并且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现在,养殖业林业、牧畜及渔业都占据很小的比例,且产值是远远落后农业这个大头的。而农业GDP 中农村第二、三产业仅占很小的比例,产业结构明显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合理标准。二是政策的倾向不一样,在重点建设农业的时候,政府只是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而一味地求发展,把农村社会水平及生态环境放在一边,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偏向性,在政策的指导下,大量农业资金投入也都放在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上,而没有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比如甘肃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一直是把农业生产的条件当作首要任务,而像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有些农民得不到有效的安置,要做到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托。三是甘肃省自身的区域条件制造成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甘肃省的农业自然灾害率比较严重。而在甘肃出现频率较高、危害很大的灾害就是干旱、土壤侵蚀、沙尘、霜冻和冰雹等。除此之外,还有滑坡泥石流等也会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遭受巨大损失。这些农业自然灾害的形成或加剧,都是由于甘肃省的地貌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甘肃省在整体上山地坡度大,降水比较集中而且降水强度也比较大,再加上甘肃的地表组成物质较疏松,植被也十分稀疏,这些都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甘肃省的森林覆盖率极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的位置,再加上当地居民的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使原来就稀少的植被覆盖度降低,破坏了自然的本来地貌,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力度。甘肃水土流失总面积38.9 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流域11.1 万平方千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本省的森林覆盖率,由于较频繁的出现灾害,使得甘肃省省内的灾害成灾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