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业的自然优势与发展前景

甘肃农业的自然优势与发展前景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甘肃省在应对冰冻、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同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关键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从商品农业的角度看,甘肃省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甘肃农业的自然优势与发展前景

1.加快甘肃农业现代化的良好环境业已形成

甘肃是农业大省,经过多年努力,粮食产量连续6 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2009 年首次突破900 万吨,达到906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基本实现省内粮食供求平衡。马铃薯玉米制种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吴邦国委员长在甘肃省视察时指出,甘肃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内陆省份,发展农业生产一定要走节水高效特色的路子,推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近年来,甘肃全省上下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甘肃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甘肃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加速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良好氛围和宏观环境业已形成。

第一,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近年来,甘肃省在应对冰冻、干旱和地震自然灾害的同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关键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2009 年,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全省粮食总产量906.2 万吨,比2008 年增长2%,其中夏粮总产341.3 万吨,下降2.8%;秋粮总产564.9 万吨,增长5.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274 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3%;棉花种植面积5.57 万公顷,下降23.45%;油料种植面积35.19 万公顷,增长6.08%;糖料种植面积0.45 万公顷,下降2.62%;蔬菜种植面积37.16 万公顷,增长1.05%。年末大牲畜存栏623.22 万头,比上年增长4.3%;羊存栏1726.7 万只,增长4.8%。年末牛、羊出栏分别为151.66 万头和1036.67 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1%。猪存、出栏分别为600.59 万头和638.93 万头,分别增长3.8%和4.4%。全年肉类总产量83.32 万吨,比上年增长5.19%,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9.54%和6.05%。牛奶产量37.69 万吨,增长3.12%;绵羊毛产量2.64 万吨,增长6.55%。全年水产品产量1.19 万吨,比上年增长2.51%。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9.54 万吨,比上年下降22.52%。药材产量50.36 万吨,比上年增长8.15%;甜菜产量20.42 万吨,增长1.65%;油料产量58.54 万吨,增长9.35%;烤烟产量1.02 万吨,增长24.69%;蔬菜产量1145.35 万吨,增长5.8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7 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6.4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 万公顷,增长62.9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1 万平方公里,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1 元,增长9.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66.45 元,增长15.22%;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28%,比上年降低5.89 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89 万人,脱贫人口为53.4 万人,贫困面为18.7%,比上年末降低2.6 个百分点。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以2008 年为例,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3100 个,其中龙头企业1618 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4.3 亿元、净利润20.8 亿元、上缴税金6.2 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6 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8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9.9%,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941 元。全年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500 万亩,同比增加60 万亩。此外,2008 年,全省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50 多个,累计示范推广4500 多万亩;推广节水灌溉、抗旱增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效增产技术1100 多万亩。开展苹果套袋集成技术示范推广12.5 万亩,完成灌区农田节水技术推广58.2 万亩,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 户。落实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3820 万元,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00 万亩。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作物机播1530 万亩、机耕2412 万亩、机收740 万亩、保护性耕作70 万亩。

第三,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既有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较好的因素,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同时,小麦良种普及率不断提升,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为甘肃省粮食丰收、农业良好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甘肃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www.xing528.com)

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类型很多,虽对农业生产不利,但也创造了农、林、牧综合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从商品农业的角度看,甘肃省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日照充足,积温高,太阳辐射量为106 千卡/平方厘米~158 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间长,全省在1700~3400 小时之间。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农区年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2500℃~3400℃,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光热资源充足,大部分地方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和糖分积累,农产品品质好,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利于栽培作物的优良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形成及产量的提高,能够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的需求。而河西走廊是甘肃主要的粮食产区,一年日照时数为2600~3000 小时,年均气温5℃~9.3℃,无霜期150~180 天,太阳辐射强,年均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10~160 大卡,比同纬度的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加上祁连山冰雪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 大水系自然灌溉,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土地面积大,荒地多,具有土地开发、垦荒扩大的巨大优势。甘肃省总土地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 位。耕地面积6989.7 万亩,居全国第12位;人均耕地面积2.67 亩,比全国平均水平1.38 亩多1.29 亩,居全国第6 位。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2008 年底全省乡村人口2081.76 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101.89 万人,这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除此之外,约有800 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半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可以为发展园艺产业、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二、三产业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四是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品质好。由于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的糖分积累,甘肃省的经济作物和土特产普遍品质好,甘肃省的优质瓜果曾多次在全国评比中夺冠。五是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工艺和产业,特别是以伊斯兰为主的少数民族历来有经商、办企业的特长,发挥这些特长和优势,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地方加工业。

3.推动甘肃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逐渐具备

目前甘肃省拥有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拥有一批知名的企业专家,在制种、马铃薯脱毒、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牧兽医等学科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学科优势。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也较好地适应了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兰州、河西、陇东、中部等4 个不同生态区建立了14 个县、28 个乡的专家系统服务咨询示范点,建立了智能化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在农业信息网络方面已建有纵向与农业部和全省12 个市州、44 个县连接,横向与30 个省市区及有关厅局联通的农业信息系统;建成了甘肃农业网站、甘肃农业信息网站、甘肃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定西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站、金塔农业信息网站等农业信息互联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