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经济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特色经济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特色经济的产生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育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区域经济的载体是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是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两个前提。发展特色经济就是要利用经济区域要素的优势,发展优势经济,参与区际分工,获得市场份额。因此,特色经济首先是建立在以分析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分工理论基础之上。

特色经济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特色经济的产生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育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区域经济的载体是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是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两个前提。这是因为,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区域利益、宏观经济的协调等构成了区域分工形成的基本要素。正是各区域的要素构成及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不同投入——产出效益,在区域利益的驱动下,在商品生产与交换中,逐步确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正是对区域优势的强化而形成了区域专业化,并进而使各区域体现出本身的区域特色,并参与区域分工。在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社会里,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成长最终必然依赖于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说到底,具有效率的区域资源配置应是一种区域特色经济的扩张与互补,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依托区域的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并形成带有该区域特点的特色经济,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特色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借鉴和运用了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理论,如地域分工理论、创新理论、竞争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

由于不同的经济区域要素禀赋不同,必然导致区际间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区际间商品的交换,这在空间上表现为区际间的劳动分工与经济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就是要利用经济区域要素的优势,发展优势经济,参与区际分工,获得市场份额。因此,特色经济首先是建立在以分析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分工理论基础之上。

要素禀赋的空间不平衡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要素的空间不平衡指的是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在地里空间的分布和地域经济系统演变运动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不同投入——产出效益,在区域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各地区根据本区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其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因此导致不同的经济区域在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有促使不同地区之间商品的交换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之间结成一种互补与竞争的关系。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曾指出:“市场要素不平衡的分布,除非有相应的地区需求的不平衡加以抵消,否则,这种分布会使市场要素的价格在各地区形成差异,从而促成地区间的分工和贸易。”[贝尔蒂尔·俄林,1986]。要素禀存的差异性越大,区际劳动分工越明显,则常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专业化生产部门;差异性小的地区则往往通过竞争机制,增强自己在某些要素上的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拓展市场,表现为以不同技术为基础或以不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分工,由此逐渐确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www.xing528.com)

因此特色经济是经济区域在参与区域分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地区经济的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化的地域表现,它是地域凭借其自然、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而且优于其他地域的一批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它不仅是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产生的,而且是在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乃至国际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建立的。

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没有用“特色经济”这个概念,但他们关于区域优势与区际分工的理论却对特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