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素禀赋理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某一区域内,要素禀赋结构是通过产业技术结构而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演进的。因而,要素禀赋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要素具有高度自由流动性的新环境中,企业和产业要营造其竞争优势,往往通过向其他国家直接引进其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改变其要素禀赋结构,按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规律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为提高其产业竞争能力服务。

要素禀赋理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可以分成基本要素(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是指一国或地区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后者则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通信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

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由于一国的土地(自然资源)是给定的,所谓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主要是提高每个劳动力可支配的资本数量。资本来自经济中剩余的积累,所以要更快地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必须更多地创造剩余。按照一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区段和技术进行生产,将使整个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积累最大的剩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要素禀赋结构。

从理论上看,某一区域内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直接作用起主导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逐渐转变为以间接作用为主导。依据林毅夫(2003)“技术选择假说”,技术是内生于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区域分工与贸易结构,因而区域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如图1-4 所示,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可选择技术水平的区间和方向,进而决定着区域产业技术变迁的方向、演进速度等,因此,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其产业技术结构。依据技术变迁的相关理论,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转化效率,技术变迁能够影响到各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所以,在某一区域内,要素禀赋结构是通过产业技术结构而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演进的。

图1-4 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作用关系(www.xing528.com)

2.要素禀赋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Porter(1990)认为一个国家在持续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等依次递进的阶段,各个阶段收入水平的不同,国际竞争优势性质不同,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同。竞争优势性质的不同,根本在于其依赖的要素条件存在着差异。与此同时,处于不同的产业区段或价值链环节,其要素特性是存在区别的,若将价值链简单地分为研发环节、制造环节、营销环节和销售环节,那么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更加需要高级生产要素。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拥有的只是初级生产要素带来的“资源优势”,如土地、自然资源、非熟练工人等,也只能切入到附加值低的装配和初级产品提供环节;而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则利用其拥有的高级要素带来的“创新优势”,占据附加值高的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且在价值链中拥有控制权;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的国家则利用“效率优势”。应当注意的是,这三种竞争优势存在明显的级差关系而非连续关系,即“资源优势”<“效率优势”<“创新优势”。原因在于,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拥有的是低级要素条件而缺乏高级要素条件,这种稀缺实际上是有或无的、质的差异;而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不仅拥有高级要素条件还拥有低级要素条件,只不过低级要素条件相对其高级要素条件而言缺乏比较优势而已,这种稀缺实际上是多少的、量的差异。一般而言,效率优势与资源优势的级差要小一些,而创新优势与效率优势的级差要大一些。竞争优势的级差性一方面说明了一个国家从低级经济发展迈向高级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正是通过这种对高级要素的独占性而建立起很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使研发和营销环节拥有很高的附加值。

Kogut(1985)研究表明,要素租金是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国家在特定活动环节市场竞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要素租金的强弱,而国家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分工和合作。因而,要素禀赋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要素禀赋差异会从规模经济与创新平台两个方面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会形成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而高级生产要素会形成创新而带来的成本、技术、质量与差异化上的竞争优势。但是高级生产要素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例如,由其创生出来的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的溢出效应,因此,需要政府这样的外部力量来改善要素禀赋状况来影响产业竞争力。

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原材料等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传统的国际贸易国家比较理论中认为,各国之问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过去国际经济相对较封闭的条件下,由于受种种政策限制,这些要素几乎是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控制,其国际流动性很差,企业和产业很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所需的优质资源。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只能依赖其自身的要素条件。表现在理论上,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挥比较优势,使其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各国对要素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小,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跨国交流的重要平台,流动的速度大大提高,而流动成本则大大降低。企业应该遵循“不同活动的要素特性是不同的”规律,将不同的活动布局到具有该要素比较优势的国家去,如劳动密集活动布置到非熟练工人丰富且成本不高的国家,而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密集活动布置到资本相对不高的国家。这样的结果是,价值链的范围突破国家边界,不同的国家依据其要素票赋汇集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而建立起弱连接。在生产要素具有高度自由流动性的新环境中,企业和产业要营造其竞争优势,往往通过向其他国家直接引进其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改变其要素禀赋结构,按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规律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为提高其产业竞争能力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