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详解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详解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3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图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在要素禀赋理论中,通常都假定各国的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偏好一致,因此两种衡量标准得到统一。这个定理试图说明的是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的利益。雷布津斯基定理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有力地暗示,要素禀赋理论存在着动态化的性质。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详解

图1-3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两个核心概念是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四个基本定理则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 Ohlin,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Price Equilibrium,FPE)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SS)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nski)定理。

1.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可用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丰裕关系,有时候人们又把它直接称为要素禀赋。理论上它有两种度量指标,其一是各种要素存量的实物量的比率;在两要素(资本K 和劳动L)假定下,衡量一国的要素丰裕度,若采用实物形式,就是考察国内可供使用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存量的比率(TK/TL),即人均资本存量;其二是自给自足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即利率(r)和工资率(w)的比率(w/r)。微观经济学表明,价格是对资源稀缺程度的衡量。通常,西方学者认为,要素相对价格包含了要素供给和要素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是衡量资源禀赋的更好的指标。不足的是在开放的经济中难于得到自给自足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不过作为理论上的抽象,这是可以接受的。在要素禀赋理论中,通常都假定各国的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偏好一致,因此两种衡量标准得到统一。根据要素丰裕度的不同,可以把不同的国家区分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一国可用资本存量对可用劳动存量的比率高于贸易伙伴国,或者其封闭条件下资本相对价格(即利率/工资率之比)低于贸易伙伴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反之,则称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要素丰裕度概念的内涵最关键的地方是其相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我们不能根据可用要素的绝对存量来判断一国的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是两种可用要素存量之间的相对比率,即相对稀缺程度。第二,我们不能根据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来确定该国是资本相对丰富还是劳动相对丰富。哪种要素相对丰富,要和贸易伙伴国进行对比,才能得出。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是和那些资本/劳动存量比率比中国更低的国家相比,中国就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在资本和劳动两要素假定下,要素密集度可以用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ki=Ki/Li,i=X,Y),即人均资本消耗量来衡量。根据生产过程中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产品区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要素丰裕度一样,要素密集度也是相对概念。首先,它是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数量比,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其次,我们要判别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必须把它的要素密集度和其他产品进行比较。在生产技术是固定要素比例的情况下,直接比较人均资本消耗量就可以区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采用的生产技术是劳动和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厂商会对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进行调整,因而要素投入比率会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素禀赋理论设定: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一种产品(X)的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劳动比都大于另一种产品(Y),则称产品X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产品Y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www.xing528.com)

2.四个基本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该定理有两种形式。其物质形式指出,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位似需求,并且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价格形式则指出,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位似需求,并且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则各个国家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其他国家比较,其相对价格会较低。HO 定理预言的贸易模式使贸易参与国的福利得到改善。这个定理试图说明的是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的利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的是贸易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即使生产要素不能跨国流动,而只能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只要允许自由贸易,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相同要素的价格也会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商品流动会替代要素跨国流动对要素价格产生影响。这个定理继承了李嘉图强调贸易和国内收入分配之间内在联系的传统,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规范意义则在于,它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够实现世界范围内有效率的生产和资源配置。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涉及的是商品价格的变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它指出,某一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升,会提高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该定理有一个推论:关税可能提高一个国家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收益。由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两人合作于1941 年提出该定理的文章现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因为该文第一次在两要素两商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对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贸易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雷布津斯基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阐述的是,如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则一种要素存量的增加不仅会导致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在产品产量中的份额增加,而且会导致这种产品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则绝对地减少。雷布津斯基定理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有力地暗示,要素禀赋理论存在着动态化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