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素禀赋理论渊源简介

要素禀赋理论渊源简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对这一理论的渊源的考察至少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这些边际革命之后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模型化的努力,最终成为要素禀赋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或者要素比例理论。虽然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批评不绝于耳,但这动摇不了要素禀赋理论在贸易理论中的主流地位。

要素禀赋理论渊源简介

要素禀赋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对这一理论的渊源的考察至少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古典阶段,重要的经济学家主要有亚当·斯密(Adam﹒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cicardo),罗伯特·托伦斯(Robert﹒Torrens),老穆勒(James﹒ Mill)和小穆勒(John﹒ Mill)等。

一贯以来,人们习惯将亚当·斯密和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上,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篇第一章里,就已经明确地表达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可能因为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阐述采用了“四个神妙的数字”(萨缪尔森语),因而更为直观易懂,因此影响最大。

在李嘉图模型中,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只使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不能跨越国境流动,但是可以在国内各个部门间自由流动。这和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论紧密相关。在李嘉图的理论中,比较优势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或者说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的差异。李嘉图模型后来成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

小穆勒(1848)被认为是李嘉图之后、边际革命之前最重要的贸易理论家。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原有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这本书的第18 章,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Reciprocal Demand)假说,对贸易条件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

1870 年代的边际革命是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这一革命给比较优势理论也带来了深刻变化。此后的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在思想上仍然继承着古典的李嘉图模型的基本思想,即强调技术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影响。它的“新”主要体现在分析工具和方法上。

这一时期,马歇尔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小穆勒提出的相互需求模型,并且运用“提供曲线(offercurves)”对此进行说明。后来马歇尔和埃奇沃思(Edgeworth,1894)运用这些工具分析了贸易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以及贸易均衡如何随科技进步或者贸易税收而改变。但是他们对于比较优势的本质,没有提出超越李嘉图的理解。这一时期帕累托(VilfredoPareto)和巴隆(EnricoBarone)也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边际革命之后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模型化的努力,最终成为要素禀赋理论的组成部分。比如马歇尔和埃奇沃思的提供曲线,经过后来许多学者,尤其是米德(Meade)的发展,至今仍然是贸易均衡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www.xing528.com)

20 世纪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奠基人主要有赫克歇尔、哈伯勒和俄林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引入了国际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在1919 年发表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并且讨论了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在确定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1933 年哈伯勒放松李嘉图模型中的成本不变假定,推广到成本递增的情形。他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待比较优势,并运用向外凸出的生产可能性来描述成本递增情形,这对于精确地模型化要素禀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成本递增的情形,哈伯勒则解释为存在着“特定”要素,即不能自由地在部门之间转移的要素,这是40 年后李嘉图-维纳(Ricardo-Viner)模型——也就是特定要素(Specific-Factor)模型的先导,但是当时,这一贡献被此前的赫克歇尔和此后的俄林,以及再后来的萨缪尔森等人的成果的光芒掩盖了。此外,哈伯勒还通过长期和短期转换曲线的变化,来证明时间变化对经济的贸易均衡的影响。

俄林继承了赫克歇尔的思想,并且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发展。他们最广为人知的命题是把比较优势解释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他们的理论和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一样,都假定只有商品能在国际交易,要素则只能在国内各部门间流动,但是他们的理论和传统的李嘉图模型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第一,在李嘉图模型中,各贸易国之间生产同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工艺水平存在差异,即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存在国别差异,这是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的基础,而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中,各国之间生产同种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是相同的;第二,在李嘉图模型中,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而在Hechscher 和俄林的理论中,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第三,在李嘉图模型中,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没有把国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统一起来,而在赫克歇尔,尤其是俄林的理论中,国际贸易和国内地区之间的贸易所遵循的是同样的规律。在各国或者各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相同,以及商品和要素的品质都不存在差别等假设条件下,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证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或各地区都倾向于出口密集地使用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地使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一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或者要素比例理论。由于他二人的贡献,人们又称他们的这一理论为HO理论。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工作的基础上,里昂惕夫、勒拉、萨缪尔森等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严格的模型化,要素禀赋理论最终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并且成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支。由于萨缪尔森的基础性贡献,这一理论又称为HOS 理论。虽然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批评不绝于耳,但这动摇不了要素禀赋理论在贸易理论中的主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