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读比较优势理论

深度解读比较优势理论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优势[1]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将近两个世纪前,由大卫·李嘉图在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因此,李嘉图就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从静态角度讲,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发展,他将贸易的成因从绝对成本扩大到相对成本,但该理论未能对各国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很好的解释。

深度解读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1]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将近两个世纪前,由大卫·李嘉图在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此书中并没有对比较优势直接定义,但在其后的国际经济学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所阐述。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定义是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著作《国际经济学》一书中给出的,此书将比较优势定义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由于机会成本的差异给世界各国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增大世界经济的规模,因此可以得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在大卫·李嘉图看来,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但是,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拥有成本劣势的国家就会被排除于国家贸易之外,只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这似乎是李嘉图不愿看见的结果。因此,李嘉图就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流向及利益分配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一国并不一定要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居于绝对优势才可以参与贸易,只要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就可参与贸易。两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家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从静态角度讲,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发展,他将贸易的成因从绝对成本扩大到相对成本,但该理论未能对各国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很好的解释。(www.xing528.com)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拉萨(Balasa)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梯比较优势论,他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他们生产要素的状况而发生改变。与传统的发达与落后两极划分法不同的是,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段,更新发展阶梯的过程是连续而非中断的。在阶梯式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分别发展起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就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入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段。同样甘肃地区农业的优势并非固定不变的,如果不加以把握将会失去,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与比较优势意义非常相近但仍有细微差别的一个概念是竞争优势。波特教授认为竞争优势指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该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而这种生产率的差别直接地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它同各国的竞争环境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