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如何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研究人员片面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企图使指标体系包含所有因素,结果导致重点不突出,造成评估结果失真。有些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设计的,缺乏通用的评估标准,很难应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普遍适用性不强。综观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其研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强烈的个人偏好。由于学者们的个人偏好,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单向性。

如何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1.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些启示

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是打造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东中西地区之间。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理清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也要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发展思路。我国农村贫穷、农业落后、农民低收,很大部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农业的部分牺牲为基础的,从而造成城乡差距日益突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做了大量的积累。因此,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积极实施“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策略。于是我国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在工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带动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的支持,促进农村建设、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东中西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走分阶段、逐步实施的道路;应走分区域、梯次推进的战略。从历史发展过程和今后发展趋势分析,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分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施农业现代化阶段、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等五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必须分区域、梯次推进。即优先发展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山区、边疆地区推进。因为,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率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向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进行推广。这种发展思路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东中部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便于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的开展,而在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不便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开展。因此,由于地域差异现象的存在,东中西在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立足当地具体实际来共同推进自身特色农业的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外来经验和当地区情之间的关系。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本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来制定。只有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才能有效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避免劣势、克服薄弱环节,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贫穷的局面。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想从农业自身的角度来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所有问题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把战略规划和实际区情结合起来,才能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战略上要积极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为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性大,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基于当地自身的地理区位、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身的特色农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研究述评(www.xing528.com)

农业现代化既是目标,也是一个具有动态性、渐进性、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因此,在测度过程中不能孤立地依靠单一固定不变的指标。而要一方面考虑地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的实际,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测试方法适用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有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概念性的指标体系居多,量化程度较低,理论阐述居多,实证研究较少。(2)研究人员过于追求指标体系的系统性,而没有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而在实际中无法操作。(3)一些研究人员片面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企图使指标体系包含所有因素,结果导致重点不突出,造成评估结果失真。(4)有些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设计的,缺乏通用的评估标准,很难应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普遍适用性不强。

3.关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研究述评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方面,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理论框架,尽管这种现代化理论带有泛现代化理论的痕迹。综观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其研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强烈的个人偏好。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研究带有极其明显的个人偏好。学者们普遍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个人的学术偏好出发研究问题。制度经济学家看重制度的作用;擅长技术研究的侧重于技术;工业化论者偏向于工业依附;城市化论者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中心作用上。

路径选择的单向性、排他性。由于学者们的个人偏好,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单向性。农业现代化不仅牵扯到许多学科,而且涉及诸多产业领域。因此从一般意义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与耦合的结果,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过程,其构成是一个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组合,单向的路径选择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现实问题。

路径选择的外部性[7]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外部性特征。无论是技术论者、制度论者,还是工业依附论者、城市化论者,其研究无不带有外部性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对农业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学者认为农业天生是弱质产业、是风险产业、是低效益部门、是财政支撑型行业,并未真正将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仅仅视为国民经济中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支援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就业人口比重越来越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越来越低,因此断言农业是一个逐渐衰退的产业。有的学者从世界范围考察之后,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就一定是农业国,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就一定是工业国,因而一个国家要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工业化,从而忽视了农业内部发展的自身规律,淡化了通过农业内部来解决农业问题,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