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持股计划的概述
1.产生与发展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ESOP)最初由路易斯·凯尔索(Louis Kelso)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1958年,路易斯·凯尔索在与哲学家阿德勒合著的《资本主义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双因素经济论”。随后在1986年与帕特里西亚·凯尔索合著的《民主与经济力量》中,该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按照他的理论,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一起创造的,生产要素只有两种:劳动与资本,两者所创造的财富理应被一起分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资本在产生财富过程中的作用越发变大,因而驱使资本所有者在财富总额中拥有的比重越发变大,劳动在财富总额中拥有的比例却越发变小。于是,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社会不安定因素愈演愈烈。在当时的美国,多数的企业证券被极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企业资产被少数人占有。凯尔索认为所有制带来的财富增长必须有所限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资本主义所有权分散化,以便使普通的大众群体能取得更多的报酬,使更多的人既可以从劳动中获得报酬,同时也可以从资本中得到收益,员工的劳动和资本理应要恰当地融合。要摆脱困境,就要按照双因素财富观,建立双因素经济或民主资本主义经济,赋予大众获得劳动和资本双重权利的政策措施,这就是员工持股计划。
作为西方倡导员工持股计划的第一人,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论一直被看做是论述员工持股原因的经典思想。20世纪50年代后,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随后英国、法国、日本、阿根廷、新加坡等国纷纷立法仿效。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约有1750家公司、200万员工参加了政府批准的员工持股计划。法国工业部门的员工持股率超过50%,尤其在金融业中有的企业已达到90%以上。日本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在新加坡、泰国、阿根廷等国家,员工持股也十分流行。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我国也引入了这一制度,实践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目前,员工持股计划已成为一种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激励手段。
2.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
(1)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所谓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为了吸引、保留、激励员工,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或期权而使其享有剩余劳动索取权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一种,它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权,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如员工持股会作为社会团体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再由该专门机构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按股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股权安排形式。在这一制度下,员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股东,体现了劳动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2)员工持股计划的特征
1)主体特殊性,即持有企业股票的人必须是在企业工作的员工。
2)广泛性,即企业大多数员工参与持股,强调非高薪员工的普遍参与。
3)限制性,即企业员工要获得本企业的股份,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未经公司允许,员工所持有的股份不得私自转让、交易,也不能像一般的财产一样由后人继承。通过种种限制条件保证员工持股的稳定。
4)管理特殊性,即员工本身并不管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而是设立员工持股会,且持股会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代为管理员工股票,行使员工的股权,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
5)激励性与福利性,即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对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使企业的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谋求长远发展。同时增加员工福利,缓和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3)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股与普通股票的区别。员工股和普通股票都依靠享有的股票份额获得相应的权利,并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但区别在于:①普通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转让,但员工股不能随意转让,只可在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出现时由企业回购,具有非流动性。②普通股票是对外发行的股票,而员工股不是对外发行的股票,只能由企业内部员工获得。③普通股票由所有者直接进行管理,而员工股是委托专门设立的机构代为管理,员工自己不直接参与管理。④员工股一般都具有福利性质,员工在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出现时可以得到股票的收益,这样就与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相联系,具有对员工在企业长期努力工作的激励作用。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
员工持股计划总体来说分为杠杆型和非杠杆型两种类型。
1.杠杆型
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的。公司通过成立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由公司担保,由基金会出面向银行贷款用以购买股东手中的股票,股票购回以后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并通过股票分红和其他所得的其他基金归还银行本金和利息,并将股票逐步转入员工账户,贷款全部还清以后,股票全部归员工所有。由于杠杆型员工持股可以融资并增加纳税优惠,多数美国企业倾向于运用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杠杆型持股方式不需要员工直接出资购买,不用承担企业风险。这种做法涉及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行四个方面。这种类型计划的要点是:
(1)银行贷款给公司,再由公司贷款给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或者由公司做担保,由银行直接贷款给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
(2)基金会用借款从公司或现有的股票持有者手中购买股票。
(3)公司每年向基金会提供一定的免税的贡献份额。
(4)基金会每年从公司取得利润和其他资金,归还公司或银行的贷款。
(5)当员工退休或离开公司时,按照一定的条件取得股票或现金。(www.xing528.com)
2.非杠杆型
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每年向该计划贡献一定数额的公司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这个数额一般为参与者工资总额的25%,当这种类型的计划与现金购买退休金计划相结合时,贡献的数额比例可达到工资总额的25%。这种类型计划的要点是:
(1)由公司每年向该计划提供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员工不需做任何支出。
(2)由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持有员工的股票,并定期向员工通报股票数额及其价值。
(3)当员工退休或因故离开公司时,将根据一定年限的要求相应取得股票或现金。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①设立员工持股会,统一管理员工股东的出资。员工持股会是经营员工股份的独立单位,对持有股份的员工负责。②建立独立账户。员工的股份不直接交给员工,而是交给员工持股会。员工持股会变成了出资人成为企业股东,代表员工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而员工仅仅是员工持股会的成员,不参与对其股份的日常经营。③员工持股会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持股进行方案的设计,制定实施的具体细则。例如,参与员工的资格、员工持股多少比例和不同比例的股票份额、参与的方式方法等。确定了资格和数量以后,接下来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计算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总数和每位员工的工龄长短、作用大小、技术含量等参考因素,依据条件公平、公正、公开地配售所有股票。④员工股票托管。员工持股会将员工所持有的股票进行日常经营与管理,代表员工行使股东的权利,并对符合条件的新进员工和达到条件的老员工给予股票的配售。⑤依照有关规定,对离职、退休、死亡等员工持有的股票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回购。
(四)员工持股计划的优点
(1)公司将股票转移给信托机构时可以享受与公开市场上的价值相等的税收减免,并且为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提供的股息也可以申请收入所得税减免。
(2)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大量持有公司股票的股东分散资产。
(3)员工持股计划确实有助于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强化员工的归属感。
(4)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通过鼓励员工购买企业的股份,可以有效地内化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消灭面向社会公众的股份公司异化的现象,从而为员工提供较强的动力,完善企业员工内在化的激励机制。
(5)实现对内融资。通过让员工持股,可以缓解企业的对外融资压力,在企业内部筹集到一定的资金,降低了融资成本。
(6)提高监督力度。通过员工持股由员工普遍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加强员工之间、员工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五)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我国引入了员工持股制度,到今天已经在一些知名企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百度,员工内部持股比例达5.5%,近四成的员工身价百万元,持股员工的总价接近4亿元人民币;建设银行首批员工持股比例控制在0.4%,总体持股不超过3%;中国平安集团有19000名员工持股,伴随平安A股上市,企业推出员工长期期权激励计划;苏宁总裁希望每个员工都拥有股份;欧尚中国总部的300名员工持有公司股权,而“米里叶持股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中国总部的7000余名员工持有16.22%的期权。但是,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
(1)员工持股的不可转让性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股票市场作为对资本要素配置的主要市场,股票的流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而员工股不可转让,限制了股票在市场上的随时兑现。现在不仅是中国,即使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成熟的国家对员工股的转让也有严格的规定。
(2)配套措施不到位。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员工持股法律。由于对企业内部员工持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可能导致各地区、各行业在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政出多门。
(3)持股资金来源单一,以员工自己出资的形式居多,限制了员工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从而阻碍了该制度的推广。而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小型企业的还贷能力较差、信用等级不高,银行为规避风险,一般会拒绝贷款给此类企业,因此企业想通过这条途径来融通资金比较困难。
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员工持股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障碍,其中有些可以从西方成功的持股模式中吸取宝贵的经验,而有些问题只能靠自身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不断完善,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