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亲情1+1”和“全程无忧”还仅仅停留在对全体员工的物质激励层面上,那么,就在2010年2月德邦物流发布的《非文职职业发展管理规定》则已经关注到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非文职人才的管理要相对精细化。他们也有职业生涯,但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方面,往往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或者不敢全面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反而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为他们想得更多。”崔维星说。
其实,在德邦物流从基层成长为高层的例子并不鲜见。现在负责全公司经营业务的副总裁就曾经是一名搬运工。而开了十几年货车的驾驶员陈绚斐则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竞聘的流程,成为上海车队四组经理。如今,初中文化的他现在一样会使用ERP系统。现在提起当时的一幕,这个小伙子还激动地想哭。
为了这些“完成和体现德邦物流服务质量的最前线”,德邦物流的人力资源部门配备专员研究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类通道和管理通道,并要求驾驶员和搬运工都要参加技能、安全、企业文化,以及户外拓展和军训。秉承一贯的风格,在培训上,德邦物流也不惜成本。他们曾花费几十万元从国外买来一套防御性安全驾驶课程,找专门老师来培训。效果也立竿见影,事故率大幅下降,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提高,“连文职员工也被吸引,都跑过去学。”
为了激发非文职员工的学习热情,德邦物流还给参加培训的驾驶员外场补助10元/h。他们还教搬运工打字,1min能打30个字就奖励200元,每增加10个再奖50元。不断地激励使基层员工信心大增,工作中的小创新不断。
“他们会学习、会积累、会主动思考问题。”施鲲翔说,“而且一旦走上管理岗位,他们更了解基层员工,比我们更知道长途车驾驶员在想什么,短途车驾驶员在想什么。”
目前,德邦物流的驾驶员流动率为3%左右,搬运工流动率约为8%,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崔维星认为,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想我们未来三年的管理重点将是对非文职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研究怎么样留住基础岗位的工作人才。”他说。(www.xing528.com)
人性化不应是针对个人的,而是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是个群体概念。“这个群体(非文职员工)不可替代,我们不依赖某个人。”
“在欧洲,我看到很多驾驶员非常爱护自己的车,一天擦几遍,身上还戴着汽车轮胎的耳环和汽车模型的项链,对于从事驾驶员这份职业非常自豪。我想这或许也是中国驾驶员的未来,是一个驾驶员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对车辆的爱护,对职业充满自信和荣誉感。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我想对于基础岗位工作人才的管理,是对所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最大的挑战。”崔维星说。
(摘编自:焦晶.德邦物流:员工不是一双手[J].中外管理,2010(4):44-45.)
案例思考题
1.从物流行业分析入手,中国物流企业需要面临哪些人力资源挑战?
2.德邦物流是如何采用独特的理念和实践解决这些普遍性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