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经历磨难的团队有最强凝聚力

共同经历磨难的团队有最强凝聚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动之后,西亚加拉塔斯和他的团队给参与高低折磨度仪式的教徒们每人200卢布的报酬,让他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忍受磨难,而不是规避或抗拒磨难。所谓“适当的条件”是指: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有意义,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权,他们具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力。这是一大群愿意共同吃苦的人的一致行动。

共同经历磨难的团队有最强凝聚力

人类学家迪米特里斯·西亚加拉塔斯对两种仪式进行了研究,4这两种仪式都是在毛里求斯开展的印度教大宝森节上举行的。其中,在较为舒缓的“低折磨度”的仪式中,教徒们会在一座印度教寺庙内外进行几个小时的祈祷和吟诵。而在“高折磨度”的仪式中,教徒们则会“用数根针和签子在身上穿孔,抬着沉重的竹架,或是用钩子将拖车穿在皮肤上拖拽4个多小时,然后再赤脚爬到山上的姆鲁甘神庙”。

活动之后,西亚加拉塔斯和他的团队给参与高低折磨度仪式的教徒们每人200卢布(大约等于两天工资)的报酬,让他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拿到这笔钱后,教徒们可以选择匿名为寺院捐钱。参加了低折磨度仪式的教徒平均每人捐献了81卢布,而参加了高折磨度仪式的教徒则慷慨得多,平均每人捐献了133卢布。然而,第三组人的做法更为有趣。这些人是“高折磨度仪式的旁观者”,也就是与忍受高度折磨的教徒们并肩而行,但没有亲历身体煎熬的人们。这群人比前两种人更加慷慨,每人平均捐献了161卢布(等于他们从回答问卷调查中所得报酬的80%)。

研究者们总结,亲眼见证的痛苦提高了“亲近社会行为”——为使他人受益而自愿采取的行动。他们的理论是,极端的仪式,尤其是对痛苦的共同体验,可以作为“将内团体[3]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性手段”。

企业团队建设中的高空绳索训练则与这种非常极端的仪式截然相反,这种训练是通过模拟险境来激发团队成员的团结互助的。从表面上来看,这两种体验有着天壤之别:一种体验既可怕,又让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另一种体验则是一项神圣的宗教仪式。然而,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折磨。

如果一群人能够很快团结在一起,那么成员们就很可能一起经历过折磨。在一项研究中,陌生人被要求一起完成一项痛苦的任务——将手伸进冰水中对物品进行“分类”,与将手伸进与室温相同的水中执行相同任务的人相比,前一组人感到了一股较强的联系。即便共同执行的任务毫无意义,这种联系感也会产生!(www.xing528.com)

想象一下,为了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而共同承受折磨的人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紧密联系吧:为了保护森林不被伐光而共同抗议的环保主义者,为了发放下一笔工资而省吃俭用的初创公司合伙创始人,还有为了奉持信仰而身处偏远地区,每天都要忍受人们冷漠拒绝的传教士。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呢?是不是说我们应该为了打造决定性时刻而将困难强加于员工的身上呢?并非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忍受磨难,而不是规避或抗拒磨难。所谓“适当的条件”是指: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有意义,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权,他们具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力。

在鼓励员工自愿加入改善病人体验的“工作小组”的过程中,夏普其实就是遵循了这些“适当的条件”: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也就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团队拥有自主权,往往被委以权力,可以在某些领域里制定卫生保健体系条款;另外,参与是自愿的。而大家也的确选择了自愿加入:共有1600人主动报了名。这是一大群愿意共同吃苦的人的一致行动。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如钢筋水泥般坚不可摧的团队中的一员,那就共同承担起一项意义深远的艰巨任务吧。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将这段经历铭记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