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拉·斯卢普的记忆中,1983年是她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1那年,她马上就要升入六年级了。她说:“我是一个满口乱牙、有着一头凌乱卷发、自尊心低到极点的11岁的扭捏孩子,请想象一下我当时是怎样一副样子吧。”在开学前的那个暑假,她的父母离婚了。
声乐课是唯一一堂让她期待的课。斯卢普有一副浑厚的嗓子,用她的话来说,她唱起歌来“很有派头”。亲戚们对她说,她应该当一名乡村歌手。
新学期一开始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仍烙印在她的记忆之中。同学们按不同声部被分成几组:女中音,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声乐教师是一个“顶着蜂窝般发型、仿佛永远眉头紧锁的女士”,她用教鞭在乐谱架上打着节拍,带领合唱队唱起一支熟悉的歌谣。
斯卢普回忆说:“教师开始向我走了过来,一边听,一边靠近我。她突然让大家停止唱歌,直接对我说道,‘就是你。你的声音听上去……跟别人不一样……完全融不进别的女生的声音里。你就别发声了,只对口形吧’。”
这句评价给了斯卢普沉重的打击:“班上的其他人都在偷笑,我真的希望地板上能裂开一条缝,让我钻进去。”这一学年余下的时间里,一跟合唱队唱歌,她就得对口形。
她说:“声乐课本来是我最喜欢的课。我的家人说我唱歌很好,但是教师却把我否认了。因此,我开始怀疑一切。”她开始出现叛逆的表现,与学校里的坏孩子为伍,这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
后来,在七年级之后的那个夏天,她在北卡罗来纳州参加了一个为有天赋的孩子们举办的叫作“库诺维体验”的夏令营。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她竟然报名参加了合唱队。在练习的时候,她依然只是张口对口形,但教师却看在眼里,并让她在课后留下来。
这位教师长得矮小而单薄,长发及腰,斯卢普说她是一位“可爱的嬉皮士”。教师让斯卢普挨着她坐在钢琴凳上,两个人开始在空房间中一展歌喉。
一开始的时候,斯卢普还有些迟疑,但最终她还是放下了防卫。她说:“我们唱了一个又一个音阶、一首又一首歌曲,时而合唱,时而即兴演唱,直到唱得嗓子沙哑。”
然后,教师用双手捧起斯卢普的脸,看着她的眼睛说:“你有一副独一无二、富有表现力的漂亮嗓子。你说不定是鲍勃·迪伦和琼·贝兹[1]的私生女呢。”
离开教室的时候,斯卢普感觉心中一块巨石落地。她说:“我简直飘飘然了。”然后,她马上到图书馆去查琼·贝兹是谁。(www.xing528.com)
斯卢普说,“在那个神奇的夏天剩下的日子里”,她经历了一次蜕变,“我蜕去蚕茧,成长为一只寻找光明的蝴蝶”。(在与教师经历了这次个人生活上的决定性时刻之后,她很快就与一位夏令营伙伴经历了一个恋爱中的决定性时刻——详见脚注[2]。)升入高中后,斯卢普加入了戏剧社,几乎每场音乐剧都是由她担任主角。在跟随合唱团在卡内基音乐厅献唱这一最为荣耀的时刻到来之前,她已经逐渐习惯了在观众面前展露才艺。
卡内基音乐厅!这可是那个曾经被告知需要“对口形”的女孩呀!
斯卢普的故事既打动人心,又给人启发,最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故事在我们身边俯拾即是。社会学家迦德·亚伊尔对1100人进行了调查,询问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而言最有意义的体验是什么,他发现,许多人讲述的故事都相似得惊人。以下就是亚伊尔引用的一则典型故事。
我那时12岁,所有教师都觉得我是个“没有能力的”学生;学校让我感觉冷冰冰的,我没有归属感。我的教师休产假期间,新来的教师宣布,她对大家之前的成绩一概不论,一切重新开始。她给大家布置了家庭作业,我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二天,我在班里朗读了自己的作业……新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我提出了表扬。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学生、班级里的“丑小鸭”的我,突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位教师给了我信心,她从未在意我之前的坏成绩,而是为我今后的成功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些故事与斯卢普的故事之间的相同之处显而易见。先出现的,是一个充斥着排挤和否认的黑暗时期。后来,一位带来了支持和赞美的新教师出现了,从而引发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
类似的故事,亚伊尔听了一遍又一遍,他将自己的研究报告命名为《灰姑娘与丑小鸭: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转折点》。2
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些故事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是在贬低这些故事的特殊性。相反,这些相似之处恰恰体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区区几分钟,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样的时刻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细心的教师制造出来的。
但是,因为教师太累、太烦,或是不知该如何将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和担忧融入一场有意义的谈话之中,而没能发生的决定性时刻,不知又有多少呢?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得到一份指南,去面对像斯卢普一样受过伤而把糟糕情绪埋在心里的学生,又会怎么样呢?这样的指南可以成为新教师培训手册的一部分:想要用宝贵的几分钟对一个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推荐大家这样做。
在为他人打造荣耀时刻的所有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要数认可他人了。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认可他人为何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将这个时刻的效果最优化,以及为什么接受者所感受到的美好也可以反射到给予者的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