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武汉、关中三个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都是“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发挥着不同的战略功能和作用,建好这些城市群(都市圈)是内陆“亚中心”形成全国第二层级集聚区域的关键基础。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其中的代表性城市群,是内陆“亚中心”人口与经济规模最大、空间结构最复杂的跨省“双核”城市群,并且得到了国家战略的更多青睐,在构建内陆“亚中心”的过程中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代表性城市群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有助于为“亚中心”形成更加坚实的支撑。
(一)按照均势格局壮大“双核”
发展壮大重庆和成都“双核”。按照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升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并且以“双核”为依托促进邻近城市同城化发展构建双都市圈,逐步壮大整个城市群的综合实力。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重点应高水平推动重庆两江新区、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突出“两中心两地”的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立体交通物流枢纽、国际交流、商旅文融合发展,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重庆主城都市区外围重点培育壮大涪陵、永川、合川、长寿等次级城市,加大与周边的四川广安、泸州等次级城市一体化发展力度,并注重对达州、万州、黔江等城市的辐射带动。成都以市区为中心,着力建设四川天府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突出科技、文创、商贸和航空等功能完善和地位提升,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竞争力。成都周边区域重点培育壮大德阳、资阳、眉山等次级城市,促进绵阳、乐山等次级城市优化提升,以一体化形成更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维持“双核”均势格局。在“双核”发展进程中,首先体现的是川渝两省市在战略层面的全面合作,特别是重庆就直接辐射周边的多座四川省地级城市,没有两省市打破行政区划藩篱的战略合作,就不可能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格局的形成;其次也有战术层面的重点合作,包括“双核”之间的交通对接、具体产业分工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否则就会出现大量“断头路”,一些产业也会因配套不完善而难以集群式发展等。但基于竞合辩证关系,“双核”之间也必然存在各个方面的竞争,但需特别注意的是应该在较长时期内促进竞争过程的公平有序和竞争结果的基本平衡,维持一种均势竞争格局。虽然在很多新经济地理模型情境下“对称均衡”是一种不稳定的长期均衡状态,但我们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川渝两省市地方政府一定能按照国家战略指导,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发展机制,在较长时期中共同维持好这种动态的均势发展格局。
(二)破解成渝中间地带经济“凹陷”(www.xing528.com)
在重庆直辖以来的成渝地区发展历程中,成渝中间地带的主要城市在整个地区中的相对经济规模都出现了下降,其中既有市场力量作用下空间自组织规律推动要素向“双核”集聚带来的影响,也有重庆直辖后较长时期里四川省内区域发展政策取向的他组织影响。以上两方面因素都引致了以“双核”及其邻近区域为重点的发展布局,成渝中间地带既受到双重“虹吸”又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性资源配置支持,因此难免出现整体性的经济“凹陷”。这也成为成渝地区发展格局演变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局限和“短板”,不利于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实力,要弥补这个“短板”必须从引导空间自组织和强化政府性支持两个方面入手。
四川省在破解成渝中间地带的经济“凹陷”方面正积极探索。近年来四川省对成渝一体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全省区域发展政策取向中特别强调了成渝发展主轴沿线地区的发展,除此之外四川省还积极通过大小两个举措强化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辐射带动。一是推进成都东扩的大举措,成都市域发展中以东部龙泉驿副中心确立、金堂会展副中心建设为抓手促进东部片区的开发;将成都第二枢纽机场天府机场选址在原由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辖区,进而改由成都市代管县级简阳市,这也改变了四川天府新区的管理格局,并且通过相关产业平台的布局使成都东扩的经济支撑更加坚实。成都发展重心的东移,虽然有成都自身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内在需要,但也必然带来成都城市腹地边界的东拓,由此将改变成渝中间地带相对于成都的区位,使其可以更多承接到成都的“溢出”和辐射带动。二是内江市隆昌县撤县设市的小举措,虽然设立县级隆昌市的效应远比不上成都东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成渝中间地带、特别是成渝发展主轴中点附近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重庆市也积极增强对成渝中间地带发展的辐射带动。虽然成渝中间地带各主要城市在行政上都属于四川省辖的地级市,不在重庆市范围内,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的重庆也致力于强化对成渝中间地带次级城市的辐射带动,重庆市内的其他各次级城市也纷纷加大了与成渝中间地带次级城市的合作,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在战略层面的合作。具体来讲,重庆市通过将主城都市区由中心城区九区扩容到渝西十二区(共二十一区)的布局优化来实现经济西进,与成都东扩形成呼应,共同带动成渝中间地带的更好发展。一是重庆中心城区进一步向西拓展吸纳璧山、江津等城区形成同城化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上述区域融合对接实现连片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这会使城市意义上的重庆经济实力增强、重心西移,由此带来重庆的城市腹地边界向西拓展,起到类似于成都东扩的效应,通过缩短与成渝中间地带的时空距离、改变成渝中间地带各次级城市的相对经济区位,更好地发挥重庆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在重庆市的主城都市区西部重点培育壮大永川、合川等次级城市和加快发展一批区县级节点城市,特别是重视增强永川作为关键次级城市的内引外联功能。这既是壮大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提高重庆与成渝中间地带之间联结区域的城市密度和城市化水平,更好实现川渝相关城市的对接,并且根据尹虹潘(2006)关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引力距离衰减指数关系的结论,这会使得重庆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辐射强度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变得更加平缓,即成渝中间地带受到重庆辐射的强度会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