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集聚发展有助于化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区域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三大城市群)作为已经率先发展起来的全国经济“中心”,集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但沿海地区不可能像“黑洞”一样集聚全国所有人口,也不可能因此而解决好当前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单独实现新时代国家战略赋予的全部目标。与此同时,内陆“亚中心”区域在多个方面处于全国的中间层,并由此获得了很多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有助于弥补沿海“中心”的不足。那么,内陆“亚中心”与沿海“中心”一道分层集聚发展、共同辐射带动“外围”区域,自东向西形成“‘一路’—中心—亚中心—外围—‘一带’”的全国经济地理格局,将有力地助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并服务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沿海“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为代表,还包括沿海其他相对发达的省份,可以就地吸纳沿海各省份农业转移人口(“高处”与“近处”重叠),并重点吸纳有较高收入增长诉求(更偏好“高处”,通常素质也更高)的中西部迁移人口,是全国最主要的集聚发展区域。一方面借助集聚经济的优势实现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衔接“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继续巩固提升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和地位,作为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代表进一步走近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另一方面依托较高发展效率带来的更多发展成果,为新老市民提供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内陆“亚中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为代表,并与武汉、关中都市圈共同形成,主要吸纳各自省市内部以及中西部广大“外围”腹地有一定收入增长诉求但又不愿意迁移太远距离的农业转移人口(对“高处”与“近处”的折中平衡),是内陆地区最重要的集聚发展区域。一方面对接沿海“中心”,通过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接受“中心”的带动,不断提高自身集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另一方面不断改善综合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地连接和服务于“外围”腹地,有机联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为引领内陆开放(特别是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高地,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并通过更高质量的充分发展,为集聚在“亚中心”区域的人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也为由于各种原因继续留在“外围”生活就业的人口,提供近距离的高水平综合服务。(www.xing528.com)
“外围”区域是接受“中心”或“亚中心”辐射的其他省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定位,主要依托省会城市和重点地级城市,吸纳本省份内部对收入增长诉求相对较弱(但仍有增收需要)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偏好“近处”),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形成适度集聚,发挥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作用。鼓励和引导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对收入水平有更高追求的人口有序向“中心”和“亚中心”等优势城市群(都市圈)分层集聚,以减轻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压力。并在“中心”和“亚中心”的共同帮助下,借助转移支付等共享发展机制,努力为“减载”之后的更少剩余人口提供与“中心”和“亚中心”水平大致相当的美好生活,同时着力增强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战略性保障功能,更好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的多维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