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内陆亚中心:策略与实践

构建内陆亚中心: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内陆“亚中心”意义重大,但必须真正把内陆“亚中心”构建起来,才能更好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变成现实。在这种观点之下,似乎讨论如何构建内陆“亚中心”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东部沿海地区已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由于如何构建内陆“亚中心”涉及的事项很多,本书难以穷尽,故只能选择几个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第七章主要从增强集聚发展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内陆“亚中心”的若干思路和举措。

构建内陆亚中心:策略与实践

构建内陆“亚中心”意义重大,但必须真正把内陆“亚中心”构建起来,才能更好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变成现实。有的学者认为只要遵循发展规律就好,不要人为干预,其理由是:如果发展规律能引致某种发展结果,那又何必用政策去推动,反正最终会是那样的结果;反之,如果发展规律决定了不能达到某种发展结果,那又何苦用政策去改变,反正最终难以实现那样的结果。在这种观点之下,似乎讨论如何构建内陆“亚中心”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前述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却片面强调了发展规律下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忽视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违背发展规律的政策干预是不可取的,但在顺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施加一个“加速度”从而更早或更好达到应有的结果未尝不可;此外,如果发展规律决定了不同外部约束条件下可能引致多种结果,也应该可以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外部约束条件引导发展路径向着更优的结果去演化。这似乎才是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全面理解。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效率与公平是其中的重要考量。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开发开放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但东西差距随之拉大,调整区域布局的呼声逐渐增加。在世纪之交逐步形成全面覆盖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助推形成统筹区域发展的布局。但这一时期对经济集聚或分散(非平衡与平衡)发展的讨论,要么从局部区域着眼聚焦于单个城市,要么从全国着眼聚焦于大区域板块,对于逐渐形成与壮大中的城市群(都市圈)等空间经济载体形态还缺少深入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新要求,“一带一路”及系列重大区域战略引领优势地区发展(金碚,2015),贫困地区也更受重视(孙久文等,2019)。分散发展效率损失大,依托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发展渐成共识,但哪些城市群(都市圈)应作为集聚发展的重点意见不一。有的研究认为扶持“外围”地区发展违背规律,强调农业转移人口应该向沿海“中心”集聚,也有研究指出片面强调沿海集聚会带来无效率膨胀。也许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不够全面,“大国经济”的超大规模特征将可能使中国形成更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国内各地发展水平随着远离沿海大港口而呈“∾”形三次曲线变化趋势,第一峰值是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层级集聚发展区域的沿海“中心”,第二峰值表明部分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有成为全国第二层级集聚发展区域的潜力,即内陆地区有条件构建“亚中心”,与沿海地区联动可以形成“中心—亚中心—外围”的空间经济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分层集聚区域发展机制,有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对外开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相关研究发现,放松户籍使劳动力流动性增加,将加强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中心城市在中国城市等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Bosker等,2012),这与本书的“中心—亚中心—外围”格局以及沿海“中心”、内陆“亚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域分析结论是吻合的。在上篇中也已经初步提到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四省市等区域(以下简称“渝川鄂陕”)适宜作为内陆“亚中心”,但其他地区为什么不如渝川鄂陕?东部沿海地区已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一半省份处于胡焕庸线西北面,发展条件较差,位于胡焕庸线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也受到自然条件和腹地不足等限制。中部地区发展条件较好,但除湖北外均直接与东部沿海地区相邻,受其“屏蔽效应”影响而难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中心。东北三省目前面临一定的转型困难,我们相信其中的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但腹地不足使其难以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唯有渝川鄂陕区域的成渝、武汉、关中等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自然条件、经济区位、自身基础、腹地支撑等方面都较为优越,适宜成为内陆“亚中心”。

成渝、武汉、关中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内陆“亚中心”构建中各有独特的作用,但从人口与经济规模、空间特征与区际关系的复杂性、周边腹地市场支撑等方面看,成渝都是其中更有代表性的城市群,率先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好无疑具有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1997年重庆直辖之后川渝区域政策变化使得区际(城际)关系更加复杂和微妙,未来在政策性他组织与规律性自组织的双重影响下,应坚持国家顶层设计指导,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一般规律与跨省“双核”特点相结合,以新型竞合关系为基础,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意图和目标,并提升自身区域经济地位。武汉、关中等都市圈对“亚中心”的构建也非常重要,但限于篇幅,本书不做更详细探讨。(www.xing528.com)

之所以强调以内陆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为基础来构建内陆“亚中心”,就是看重其集聚发展的能力,但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比,成渝、武汉、关中等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集聚水平还存在差距。集聚可以带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而“亚中心”在多方面都处于全国的中间层,使得“亚中心”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可以推动形成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亚中心—外围”分层集聚格局,因此增强“亚中心”的集聚能力便是重中之重。更顺畅的内外通道体系、更具引领与示范作用的代表性城市群、更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更完善的综合保障,都有助于提升“亚中心”的集聚能力。

由于如何构建内陆“亚中心”涉及的事项很多,本书难以穷尽,故只能选择几个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下篇中共包含三章的内容。第五章将渝川鄂陕区域与全国其他各地区进行比较,指出该区域更适合成为中国内陆“亚中心”,并分析了其内部各城市群(都市圈)的特点和地位。第六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代表案例,窥探“亚中心”内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问题,其中部分思路也是适合武汉都市圈和关中都市圈建设的。第七章主要从增强集聚发展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内陆“亚中心”的若干思路和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