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西南北,路途差异:透视中国交通现状

东西南北,路途差异:透视中国交通现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的因素,也已经通过人均GDP最高、最低省份分别作为打分区间的上下限而得到体现。将东南沿海的大港口城市作为起点,随着与其距离的增加,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趋于降低,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发展格局,无论北方和南方都是类似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化率总体上更高,中西部地区除少数重点省份外整体城市化率略低。

东西南北,路途差异:透视中国交通现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差距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而逐步出现的,不仅体现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或省份[2]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上。在国家不同时期的系列重大区域战略引领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得到了国家的较多关注,在东部地区始终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实质性改善。而近年来,南北方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成为新的现象,南方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总体比北方有更好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较早成为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关,长江沿线重点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都市圈)较多,并且过去几年在绿色发展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而恰好这些省份在地理上通常是被划在南方的。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北方的重点优势区域应该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南北方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异可能也有重要影响。

(一)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经济总量指标及其对应的人均指标虽然并不完美,但至今仍没有更好的指标可以取代它们用于衡量国家(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这里选择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代表性指标进行分析。希望体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省份经济总量是否平衡,而是直接关系到人均意义上的收入差距、进而美好生活水平的差距。为了便于分析,这里对原始的人均GDP指标做了一定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

其中,x′为处理后的人均GDP相对值,x为人均GDP原始值,下标i代表某个具体省份,下标t代表某个年份,{xj,t}为年份t时各个省份人均GDP组成的集合。

按此方法当年人均GDP最高的省份得分为100分,人均GDP最低的省份得分60分,其他各省份根据在最高与最低水平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应得分。这种处理结果不会改变原始人均GDP值的省际排序,但使得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相对区域经济地位变化可以进行直观比较。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的因素,也已经通过人均GDP最高、最低省份分别作为打分区间的上下限而得到体现。

图1-1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人均GDP指标,粗略勾勒出了当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简况有所体现。这里将31个省份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组(体现南北差距),大致按各省份辖区主体处于秦岭—淮河线南侧或北侧进行南北方的地理划分,长江干流沿线省份习惯上划在南方。每个组内计算出各省会(首府)城市与沿海大港口城市的距离,[3]再依据该距离由小到大在横轴上将对应省份自左向右排列(体现东中西差距),纵轴为各省份人均GDP相对值。2012—2018年期间,南方多数省份得到了更好发展,表现为与最高水平省份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此期间趋于缩小,除东南沿海各省份外,湖北、重庆、西藏等也提升较大。而北方除北京跃升为全国最高水平省份之外,只有陕西的相对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河南略有提升,其他多数省份与最高水平省份之间的差距在2012—2018年期间都不同程度在扩大,并且东北、华北多个省份下滑的幅度较大。

图1-1 中国分省(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均GDP的区域格局(2018年与2012年对比)

数据来源:引自尹虹潘和刘姝伶(2020)。

图1-2呈现了2018年截面上31个省份人均GDP的空间分布趋势(2012年类似)。[4]横轴为各省会(首府)城市与大港口城市的距离,体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纵轴为各省份人均GDP的相对值,两条拟合趋势线的相对位置体现南北方之间差距。将东南沿海的大港口城市作为起点,随着与其距离的增加,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趋于降低,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发展格局,无论北方和南方都是类似的。但这一变化趋势并不完全是线性单调递减的,根据拟合的趋势线可以看到,从东部到中部地区降至一个低谷之后开始了一个微弱的上升趋势,达到峰值后再次下降。在北方的这个峰值附近,陕西的人均GDP相对值较高;南方的峰值附近,重庆的人均GDP相对值较高。南方的拟合趋势线始终位于北方趋势线之上,也表明南方好于北方。

图1-2 中国分省(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趋势(2018年)

数据来源:引自尹虹潘和刘姝伶(2020)。

(二)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

1.城市化[5]水平(www.xing528.com)

如果说经济总量及其人均指标可以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话,那么城市化水平则是从人口城乡结构视角体现发展水平的较好指标。图1-3中选择各省份的城市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的比例),仍然按1-1式的方式处理为相对指标,图中所体现出的区域发展格局与人均GDP基本是类似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化率总体上更高,中西部地区除少数重点省份外整体城市化率略低。2012—2017年期间,南方省份相对水平的上升表现略好于北方省份,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相对水平出现下降。

图1-3 中国分省(不含港澳台地区)城市化率的区域格局(2017年与2012年对比)

数据来源:城市化率数据整理计算自“国家数据”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距离数据用“百度地图”测量,https://map.baidu.com。

2.工业化水平

常见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标,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等,大多只侧重强调了产业结构演变的某一个侧面,难以全面准确反映出整体产业结构的演化进程和高度。这里采用尹虹潘(2019a)构造的工业化率单一指标来衡量地区产业结构,具体计算方法为

其中,Indus为工业化率,N为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之和)增加值占GDP比重,I*为第二产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分,S*为第三产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分,下标i代表某个具体省份,下标t代表某个年份。

其中,Im为第二产业历史以来的最高占比,并约定从改革开放起算,截至下标t对应的年份(即n=1978,…,t)。

图1-4 中国分省(不含港澳台地区)工业化率的区域格局(2018年与2012年对比)

数据来源:城市化率数据整理计算自“国家数据”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距离数据用“百度地图”测量,https://map.baidu.com。

这种工业化率指标虽是单一指标,但从三次产业协同演化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考察,能体现产业结构整体高度以及所处演化阶段。并且,该指标可以对一些历来缺少第二产业基础、反而由此呈现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虚高”进行甄别。首先,非农产业比重体现了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是第一产业比重的反向指标,可体现第一产业占比的长期演化趋势。其次,第二产业占比在长期中通常呈倒“U”形的演化趋势。在倒“U”形左侧区间时第二产业占比逐渐提高,并且占比越高意味着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因此在该区间直接依据其占比给出其对工业化的贡献分。进入倒“U”形右侧区间后,虽然第二产业占比开始下降,但并不代表第二产业对整体产业发展不再重要,其总量仍可能是增加的,并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可以视为第二产业发展的服务性中间投入(只不过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被单独拿出来进行核算),此时再以即期的第二产业占比已经不能真实体现它对工业化的贡献,于是使用第二产业占比的历史最高水平来间接反映其为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的基础好坏。参数0.48的含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含港澳台地区)第二产业占比最高达到过GDP的48%以上,所以这里统一用0.48来衡量各省份第二产业占比所处的相对水平。最后,第三产业占比越高通常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就越高,是工业化的正向指标。参数0.7的含义和作用与前述的0.48类似,主要参考部分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达到过的最高水平来作为一个相对水平的判别依据。这种工业化率指标计算结果的取值在[0,1]区间,也可以用百分比(包括去掉百分号)的形式呈现出来,与城市化率等关联指标有较好的可比性。

这里仍按1-1式的方式处理为相对指标,在图1-4中画出了分省的工业化率分布情况,并将2018年与2012年进行了对比。工业化率水平呈现出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东中西方向上与人均GDP、城市化率等指标是类似的,但在南北方向上的对比表明南方和北方差异不明显。2018年与2012年相比,北方和南方的工业化率相对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南北差距主要体现在数量(增长速度)上,而不是质量(产业结构)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地的总体经济发展质量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