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一种重大突破,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和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应用价值。但如同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管理方法一样,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一定的自身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1.平衡计分卡理论最核心的基本假设——因果关系链存在争议。因果关系链被视为是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核心和最具创新性的观念,同时也是平衡计分卡区别于其他业绩评价模式的理论精髓。然而,对于这种因果关系链,卡普兰和诺顿(1996)在使用时并没有给出严格和清晰的定义。Hanne(2000)认为,如果事件X 与Y 存在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下列标准:在时间上X 的发生早于Y;观察到X 事件意味着必然或很可能在随后能观察到Y 事件;X和Y 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邻的;X和Y 在逻辑上是独立的。他对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区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既是逻辑关系又是因果关系,根据这些分析,他认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问题:一是四个维度的指标处于同一时点上,平衡计分卡缺乏对时滞的考虑,不符合因果关系中的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标准,二是各个维度之间在逻辑上不是独立的。因而他认为维系平衡计分卡的不应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关系。
2.平衡计分卡作为管理控制系统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级控制系统。Hanne(2000)认为,由于战略目标的逐级分解来自高级管理层,这种自上而下的程序隐含着一个前提假设,即管理层制定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下属部门只能被动地、机械地响应和执行。因此,平衡计分卡的这种控制方式不利于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协作,容易成为机械的、官僚的管理控制方式。
3.平衡计分卡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不够。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揭示业绩产生的动因,因而与主要关注财务维度的传统业绩评价系统相比,更加重视股东、顾客和员工之间利益的平衡和统一。但仅仅关注这三个方面是不够的,除了这三类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竞争对手等也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创造,对这些利益关系的协调也需要相应的指标来度量。此外,平衡计分卡对顾客和员工利益的满足仅仅作为实现股东利益的手段,难以真正实现他们之间的利益平衡。(www.xing528.com)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的局限在还表现在:有些非财务指标信息难以收集和量化,众多业绩指标之间面临选择和取舍问题,指标数量过多带来的“信息超载”问题,在确定各项业绩指标的权重时难以避免主观判断和认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Lipe和Salterio,2000)。
【注释】
[1]关于传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不足的阐述,较多地参考和总结了张蕊和王化成的相关研究专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