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从销售利润到综合考虑

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从销售利润到综合考虑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开始被用于业绩评价,但是销售利润率常常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指标。尽管如此,在20世纪初到80年代之前,以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为典型代表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流。

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从销售利润到综合考虑

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这时期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分权化管理为业绩评价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出于协调企业内部多种经营、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实现资本投资回报最大化的需要,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ROI),并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层层分解,进而形成一个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成为评价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 个财务指标,每个指标确定相应的标准比率和权重,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综合业绩评分。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运用最为广泛的财务业绩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而极少关心其业绩评价问题。虽然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开始被用于业绩评价,但是销售利润率常常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指标。然而,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这类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建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业绩评价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投资报酬率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业绩是美国公司在于欧洲和日本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于是更多地关注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尽管如此,在20世纪初到80年代之前,以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为典型代表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流。财务业绩指标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易于量化、操作方便,其数据来源于会计系统,取得比较方便,因而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和可信度。(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